時間:2017-02-03 15:35
來源:中國水網
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嚴格管控生態空間,認真落實差異化環保政策,加強產業項目全過程環保監管。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實行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開展能效、水效、環保“領跑者”引領行動,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降低排放強度,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建設一批節能環保產業園區,打造國家重要的環保產業基地。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動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縣建設,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積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深入開展低碳城市、低碳產業園、低碳社區等試點,發展綠色建筑。完善綠色消費政策。
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全面落實中央環保督察整改要求,持續實施“五大環保行動”,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沿江及城區環境污染隱患企業搬遷治理,加大主城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力度,著力解決一批群眾反映突出的環境問題。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嚴控機動車尾氣、揮發性有機物和揚塵污染,強化餐飲油煙治理和露天焚燒執法。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深化重點支流整治和湖庫管護,全面推行河長制,深入開展水域垃圾清漂,建設一批城市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推進交通、工業、建筑施工、社會生活噪聲治理,著力解決噪聲擾民問題。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細化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抓好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探索消落區治理新模式,強化自然生態空間保護利用,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污染土壤治理修復和安全利用。實施好農村垃圾治理專項行動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化環保垂直管理和用能權、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改革,創新環保產業股權投資基金運作模式,健全社會資本參與機制,推廣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動環保督察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開展。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強化生態環境損害追責。
(八)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五個堅持”原則,做好各項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作,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整合財政資金和各類資源,扎實推進“六個一批”精準扶貧工程,確保現行標準下所有貧困區縣摘帽、貧困村銷號、貧困人口脫貧。精準對接脫貧攻堅多元化融資需求,落實貧困地區企業上市、易地扶貧搬遷貸款、扶貧再貸款等金融扶貧政策,加快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完善扶貧開發長效機制,推動制度保障與開發造血、區域扶貧與到戶到人的有機結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完善就業社保體系。加強技能培訓、創業扶持和就業援助,推動重點群體充分就業和自主創業,做好去產能企業職工的分流安置工作。按照國家部署,推進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漸進式延遲退休、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等改革。實施職業農民、技能人才、小微創業者等七大群體增收激勵計劃。制定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政策,適時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強化臨時救助和專項救助,全面推行“救急難”制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支持社會化養老服務業發展。做好婦女、兒童、殘疾人工作,規范發展社會慈善事業。
推動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優化教育經費支出結構,穩步提高生均撥款標準。加強普惠性幼兒園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鼓勵普通高中特色辦學。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強化中職與高職、應用技術本科銜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培育重點學科和特色學科群,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進市屬高校轉型發展。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快教育信息化。做好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入學工作。加強特殊教育。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
不斷完善衛生與健康服務。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消藥品加成,合理調整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健全分級診療制度。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總額控制付費為主、單病種付費相結合的復合型付費方式,提高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報銷比例。依托重慶藥交所,推進藥品采購“兩票制”和集中帶量采購。健全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機制,優化公共衛生服務,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進健康關口前移。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扶持和規范社會辦醫。提升婦幼健康服務能力,落實全面兩孩政策。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統籌推進文化行政管理、國有文化資產監管和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全民閱讀、全民藝術普及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出一批有全國影響的優秀文藝作品。實施釣魚城、巫山人遺址等重點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和傳統村落保護。發掘巴渝文化,培育品牌文化企業,推進一批重大文旅融合項目,引導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備戰第十三屆全運會,加快發展體育產業,更好滿足群眾體育健身需求。
滾動實施民生實事。計劃投入421億元,繼續推進15萬人高山生態扶貧搬遷、新建小區與配套學校同步覆蓋、4萬公里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等民生實事,增補農村建卡貧困戶D級危房改造、公共停車位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背街小巷治理、城鄉居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貧困人口和困難家庭醫保救助等民生工程。
(九)全面加強社會治理。堅持專項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相結合,推動政府治理、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進基層民主協商和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引導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促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聯動。依托區縣、鎮街、村社三級公共服務中心,完善一體化工作平臺和大綜治格局。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推廣人民調解駐公安派出所機制,依法分類處理信訪訴求。加強現代科技手段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建好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在行政審批、監管服務等領域率先記錄使用信用信息。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