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3-01 14:08
來源:湖南省環保廳
大力推進綠色城鎮化。貫徹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壯大區域性中心城市,做優做強縣級市和縣城,積極發展中心城鎮,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現有山水脈絡、氣象條件等,合理布局城鎮各類空間。保護自然景觀,傳承歷史文化,提倡城鎮形態多樣性,保持特色風貌,防止“千城一面”。推動實施“多規合一”,促進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的相互協調與融合。
(九)構建綠色發展的內生機制
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全面落實《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穩步推進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工作,加快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到2020年,全省形成較為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初步建成各環境要素統籌、標準規范統一、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全面加強省本級環境監管基礎能力、環境保護決策管理技術支撐能力建設,推進未達標地區開展環境監測、監察、執法、應急、輻射、信息機構標準化建設。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實施環境監管人員選拔、培訓、考核等制度,充實一線執法隊伍,推動具備條件的鄉鎮(街道)及工業集聚區配備必要的環境監管人員。大力提高環境監管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研究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環境監管執法隊伍管理制度和有利于監管執法的激勵制度。從2016年開始,在兩年內對全省環保系統近年來未參加過培訓的管理骨干和技術骨干組織培訓一次,使參訓人員滿足崗位任職要求。到2020年,基本實現各級環境監管人員資格培訓及持證上崗全覆蓋。
構建“互聯網+環境服務”體系。以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為基礎,以強化和完善環境質量監測體系、環境預警預報體系、環境技術服務體系等為重點,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與應用。建立生態環境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利用信息資源目錄體系管理系統,實現系統內數據資源整合集中和動態更新,建設生態環境質量、環境污染、自然生態、核與輻射等生態環境基礎數據庫。統一規劃設計、統一規范標準、統一歸口管理,全面整合、廣泛共享和充分利用環境信息資源,實現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科學化、監管精準化、公務服務便民化,推動互聯網與環境服務相融合。
(十)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培育、促進環保產業。整合資源、提高標準,大力提升環保裝備產品性能,研發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環保技術,采取激勵措施發展環境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趨于合理。省內環境公用設施、區域性環境整治項目和工業企業環保設施基本實現專業化、市場化建設運營,再生資源回收和廢舊資源循環利用基本形成規范化、制度化體系,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確立在全國的特色優勢地位。在環保產業發展驅動下,不斷提高全省資源產出率,逐步緩解突出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人居環境。
支持重點領域。鼓勵扶持水氣土污染治理、重金屬污染治理等環保領域技術創新和研發。加快發展大氣污染治理、水處理、污染土壤修復、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環境監測等環保裝備和產品制造。大力創新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運營和研發、設計、制造、治理綜合環境服務等服務模式,不斷豐富環境工程咨詢、清潔生產審核、排污權交易、水權交易等服務內容,做大做強環境服務業。積極推進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危險廢棄物、生活垃圾、建筑廢棄物、農林廢棄物等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研發、裝備和產品制造,推動建立廢舊資源回收利用和再制造體系。
促進產業集聚。支持長株潭等有條件的地區整合產業鏈資源,打造集研發、設計、生產、運營于一體的環境治理裝備制造、環境監測儀器制造和環境服務產業集聚區,引導環保產業集聚發展。支持集聚區相關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優先保障用地并給予適當的資金扶持;支持集聚區建設和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對平臺建設費用給予貼息支持,優化和改善服務,為環保企業打造優良發展環境。依托國家級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再制造示范基地、“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和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等示范試點,建設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和交易市場,圍繞廢舊汽車拆解、工程機械再制造和稀貴金屬、廢舊電池、廢舊家電回收利用等優勢領域,構建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條,打造中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再生資源和再制造產業集群。
壯大龍頭企業。鼓勵環保企業通過收購、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實行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重點扶持一批規模大、創新能力強、裝備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高、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實施動態滾動支持,每年對省內規模較大、帶動作用較強且增長較快的骨干企業給予適當獎勵。每年評選一批“走出去”先進環保企業,并按規定給予獎勵。
規范環保產業市場。對涉及環保市場準入、經營行為規范的法規、規章和規定進行全面梳理,廢止妨礙形成全國統一環保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健全環保工程設計、建設、運營等領域招投標管理辦法和技術標準。推進先進適用的節水、治污、修復技術和裝備產業化發展。完善政府“兩型采購”制度,完善兩型產品認定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逐步將“兩型采購”范圍擴大到工程、服務領域。
強化市場推廣。明確監管部門、排污企業和環保服務公司的責任和義務,完善風險分擔、履約保障等機制。鼓勵發展包括系統設計、設備成套、工程施工、調試運行、維護管理的環保服務總承包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等。以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園區為重點,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整體環境合同服務。積極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大幅增加污染治理裝備、產品、服務產業產值,有效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五、制度建設和政策創新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