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4-14 10:16
來源:科技部
4月9日至10日,以“我國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為主題的第S33次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在北京成功召開。會議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郝吉明院士、中國科學院丁仲禮院士和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遠航院士擔任會議執行主席。來自國內20多家單位的7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科技部萬鋼部長、徐南平副部長應邀出席會議。
我國大氣污染演變規律和來源成因十分復雜。在973計劃、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環保公益性行業專項和中科院先導項目等一批科研計劃支持下,提出了區域大氣復合污染機制的框架,在大氣污染若干核心科學問題上取得了理論創新,形成了對我國當前嚴重“霧-霾”污染特征與來源成因的基本共識:高強度污染排放是內因、不利氣象條件是外因、二次化學轉化增強是動力,三者共同作用導致了區域性PM2.5污染快速惡化和蔓延。成果在宏觀和中觀層面已經形成對重污染成因的共識,支撐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戰略和行動計劃的決策與實施。但是由于缺乏針對重污染過程的系統研究,在微觀理化機制上存在不同視角的科學爭議。
為了進一步聚焦探究重污染過程,特別是在微觀物理化學機制、污染過程與邊界層氣象過程之間的耦合機制、污染演變全過程與主控因子以及污染協同控制等方面展開充分交流和討論,從而提升對重污染過程科學認知的系統化、定量化水平,進一步支撐對重污染的預測預報和科學防控,香山科學會議圍繞大氣重污染特征與物理化學機制、污染與邊界層氣象及其耦合機制和多污染物協同防控途徑與成效等中心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會上,清華大學郝吉明院士、北京大學張遠航院士、中科院丁仲禮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院士、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分別圍繞“我國大氣污染物控制路徑與進展”、“我國環境空氣質量趨勢分析與科技需求”、“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氣候和氣象因素對我國大氣污染的影響”、“我國大氣顆粒物的研究:過去、現在和未來”做主題評述報告。清華大學賀克斌院士、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光所劉文清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柴發合研究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張小曳研究員、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王自發研究員分別作“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特征與污染形成機理”、“大氣組分立體觀測技術發展與應用”、“京津冀及周邊大氣污染來源成因分析”、“大氣霧霾污染與邊界層氣象”、“大氣污染預報預警與科學調控”中心議題評述報告,全體專家圍繞以上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萬鋼部長指出,按照對大氣污染成因與防控“直接排放→間接污染→水土氣循環互動作用”三階段污染成因研究和治理的思路,多年來對于直接排放的機理研究、監測預警、技術創新和裝備研發及產業化應用,有力支撐了“大氣十條”的實施,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針對農業化肥、畜禽糞便等釋放的氨氮、甲烷等氣體對大氣造成的間接污染成因與機理,也進行了深入研究和部署。“十三五”期間要著力解決基于水土氣互動作用的循環污染問題,強化水-土-氣協同治理、工-農-城資源協同循環、區域環境協同管控,構建科學管用的技術、標準和政策體系,以科技創新引領示范工程,形成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的系統解決方案,支撐區域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下一步要把大氣污染防治研究和循環污染治理作為“科技創新2030—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重大工程”重要內容,以科研成果指導工程建設,為打好藍天保衛戰發揮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作用。
萬鋼部長強調,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工作要處理好四方面關系。一是要處理好不同階段科研梯次布局間的關系。要繼續堅持和細化對直接污染源及其治理的研究,同時增強前瞻性和引領性,對農業化肥施用等間接排放和更大范圍內水土氣循環作用進行深入研究并做好進一步規劃,形成支撐當前急需與引領長遠的梯次科研布局。二是要處理好不同污染類型與不同科研手段之間的關系,當前直接污染、間接污染和水土氣循環作用以及氣象、氣候等條件變化不斷復合,需要不斷豐富完善監測、模擬等科研手段。三是要處理好科技研發與資源成果共享的關系,要加強研發資源和成果共享,繼續推進環保、氣象部門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監測儀器設備和數據共享,服務科學研究,支撐決策部署。四是要處理好科研與科普的關系,要加強科學普及和社會宣傳,科學家們要將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成果和顯著成效向公眾進行科普,提高公眾認識。
萬鋼部長指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先后出臺大氣、水和土十條,以及產業結構升級、三去一降一補等政策,都為大氣污染治理做出巨大貢獻。要科學分析、全面總結近年來全國上下一致努力的成果,前瞻研究未知因素,以形成社會共識,提升全民意識,共同為打好藍天保衛戰,建設生態文明而不懈努力奮斗。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