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成人小视频|国产黄影院|青青草免费观看|55影视大全免费追剧|chottie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四川省“十三五”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發布(附全文)

時間:2017-04-26 10:06

來源:中國水網

主要任務:2016—2020年,繼續實施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每年開展禁牧補助7000萬畝,草畜平衡獎勵1.42億畝。

專欄3  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

工程名稱

建設內容及規模

1天然草原生態保護

繼續實施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每年開展草原禁牧補助7000萬畝,草畜平衡獎勵1.42億畝,探索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

2退牧(退耕)還草

實施退牧(退耕)還草20萬畝,建設草原圍欄800萬畝,退化草原改良200萬畝,建設人工飼草地建設100萬畝、舍飼棚圈2萬戶,毒害草治理20萬畝,黑土灘治理20萬畝。

3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推進行動

開展天然草地改良、優質穩產人工飼草地建植、標準化集約化養殖基礎設施、草畜產品加工設施設備建設,支持50個養殖基礎較好、發展優勢較明顯、示范帶動能力強的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和企業,建成一批牛羊肉生產基地。

第四節 治理和修復荒漠生態系統

加強現有植被保護,遵循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原則,采取生物、工程和農耕等多種措施并舉,恢復和重建自然生態系統。深入推進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工程,加強涼山、宜賓、瀘州等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有效提升林草植被蓋度,減輕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蔓延。持續推進川西藏區沙化土地治理工程,加強科技攻關和治理模式創新,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開展畜草平衡建設,科學防治鼠兔危害,轉變沙區生產生活方式,逐步恢復沙化土地林草植被;開展沙化治理的生態經濟模式研究、應用與示范,引導以企業為主體,逐步實現產業化,探索投入少、效益好且可持續發展的沙化治理途徑。加強地震災區已實施林草植被的保護和補植補造,強化地質災害生態工程治理,修復受損地塊,鞏固好生態修復成果,實現區域生態良性循環。以金沙江、岷江—大渡河、赤水河干熱干旱河谷為重點,開展干旱半干旱地區植被恢復試點,著力培育生態經濟復合林。借鑒國際治山技術,開展破損山體生態修復試點。實施道路、水電、建筑等工程創面植被恢復,加強工礦廢棄地修復利用和尾礦壩生態治理,推進重大地質災害點生態修復。

主要任務:到2020年,治理巖溶面積2400平方公里,治理沙化土地116萬畝,實施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綜合治理30萬畝。

專欄4  荒漠生態系統治理和修復重點工程

工程名稱

建設內容及規模

1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

通過封育、退還、人工造林種草等措施,輔以工程、農耕措施,逐步恢復林草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治理巖溶面積2400平方公里。

2沙化土地治理

采取設置圍欄和沙障、栽植灌木、播種牧草、人工施肥和后期管護等措施,逐步恢復林草植被,控制沙化土地擴展,新增治理沙化土地116萬畝。

3 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綜合治理

綜合采取固土保水、太陽能提灌、微水滴灌和林草結合等生態修復新技術,以發展特色經濟林等為主,開展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綜合治理,完成生態綜合治理30萬畝,建設一批集中連片治理示范帶。

4 鞏固地震災區生態修復成果

針對“5·12”汶川地震、“4·20”蘆山地震完成的生態修復成果以及新增的各類山地次生災害,開展林草植被的保護、補植補造和山體生態修復,確保災后生態修復成果得到鞏固、生態服務功能得到提升,開展破損山體生態修復試點10處。

5 程創面及礦區生態修復

針對水電開發、公路建設及礦山開采等工程建設形成的破損山體創面及工礦廢棄地,實施生態修復治理。開展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試點20處,到2020年,全省工程創面綜合治理率達80%以上。

第五節 保護和恢復濕地與河湖生態系統

以遏制濕地萎縮與退化趨勢、擴大濕地面積、提升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加強河流生態系統保護、維護河湖生態健康、合理配置水資源為重點,開展濕地、江河、湖泊的保護與管理體系及能力建設。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重點保護和建設若爾蓋、長沙貢瑪、瀘沽湖濕地以及西昌邛海、遂寧觀音湖、眉山東坡湖、雅安漢源湖、瀘州長江濕地公園等一批示范基地;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和人工濕地建設,穩定和擴大濕地面積;依托河流、湖泊、沼澤灘涂、庫塘等濕地資源,劃建一批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小區,完善濕地保護網絡。加強河流生態保護,限制中小河流水電開發,系統實施江河流域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開展重點河流的岸線規劃、生態紅線落地和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影響的后評估,采取生態健康評估、建設水生動物洄游通道、建立生態補水制度等措施,加強長江干流及支流的生態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連通江河湖庫水系,維持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開展重點中小湖庫富營養化調查,加強湖庫富營養化生態修復與治理。原則上禁止新建中小河流引水式水電站,積極修復遭受嚴重破壞河流的自然生態,保持主要河流及重點河段的生境完整性。加強濕地管理,將城鎮規劃區內濕地納入城鎮綠線保護范圍,將生態功能突出的典型濕地納入省重要濕地名錄。將最低生態需水量納入水資源分配方案,嚴格落實生態下泄流量。積極推進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申報工作。擴大省級濕地生態補償試點范圍。

主要任務:到2020年,完善濕地自然保護區17個,新建和完善濕地公園60個,濕地保護修復2621萬畝,營建河流渠系綠色生態廊道2萬公里。

專欄5  濕地與河湖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重點工程

工程名稱

建設內容及規模

1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

完善濕地自然保護區17個,新建和完善濕地公園60個,濕地保護修復2621萬畝,營建河流渠系綠色生態廊道2萬公里;綜合建設若爾蓋、海子山、邛海等重點濕地,提升管理水平,維護濕地生態。

2重要河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

對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渠江及瀘沽湖、邛海、升鐘水庫等重要河湖開展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湖岸植被修復、親水岸線、湖庫水體原位修復及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建設等工程,維護濕地與河湖生態系統健康。

3中小河流山洪治理

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和預警預報系統建設,推進中小河流治理,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第六節 保護和改良農田生態系統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盡量減少對農田的占用。實行耕地保護數量管控、質量管理和生態管護三位一體,確保全省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以保護性耕作、污染土壤治理修復、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為重點,開展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研發,強化農田生態保育,加強退化農田改良修復,提高耕地質量和農田生態系統穩定性。開展以“田網、渠網、路網”三網配套為重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田間灌排、通道工程,營建農田防護林,增強農業生產的防災減災能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高標準農使用等生態友好型農業技術,實施循環農業示范工程,加大農作物秸稈還田利用,完善秸稈收儲體系,推進秸稈高值化和產業化利用,支持秸稈代木、纖維原料、清潔制漿、生物質能、商品有機肥等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采取“種養結合、以地定畜、生態循環”模式和工程處理措施,實施重點區域畜禽養殖污染防控與治理,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途徑,整縣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養殖密集區推行糞污集中處理和資源化綜合利用。

主要任務:到202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4430萬畝,其中新建高標準農田1934萬畝;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達到40%,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達到40%,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農回收率達到80%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農作物秸稈養分還田率達到60%以上,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糧食主產縣基本實現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規?;笄蒺B殖場(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比例達到85%以上,畜禽糞便養分還田率達到60%。

專欄6  農田生態系統保護和改良重點工程

工程名稱

建設內容及規模

1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程

推廣秸稈綜合還田技術1000萬畝,有機肥施用250萬畝,酸化土壤改良250萬畝,推廣綠肥種植100萬畝。開展休耕試點,采取全年性休耕和季節性休耕,先行在土壤重金屬重度污染和嚴重酸化的耕地、川南冬水田等區域開展試點。

2農產品產地土壤污染治理

以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篩選集成耕地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和修復治理技術體系,在受重金屬污染的重點區域開展耕地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

3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推廣農業化學投入品減量增效,提高化肥、農藥、農的利用率;開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農村垃圾治理,提高農作物秸稈和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在典型區域建設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區;建立健全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預警及防控體系。

4 高標準農田建設

圍繞新增糧食生產能力、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和新農村建設,新建田網、路網、渠網配套的高標準農田1934萬畝,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5 畜禽養殖污染防控與治理工程

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重點市以及水污染防治重點流域專項綜合整治,推廣畜禽清潔養殖和畜禽糞便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技術,推廣種養結合、以地定畜、生態循環的綜合利用型生態治理模式,實施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標準化建設和改造。


1...4567891011

編輯:趙凡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clhh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大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