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17 14:44
來源:河南省環保廳
中國固廢網獲悉,為貫徹落實《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實施計劃(2016- 2020年)》(環監測﹝2016﹞107號)和《河南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豫政辦﹝2016﹞156號),河南省環保廳研究制定了《河南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實施計劃(2017- 2020年)》,具體內容如下:
河南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5〕56號)精神,建設完善我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健全點位、共享信息、自動預警、嚴格考核”的建設要求,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生態環境監測新格局。到2020年,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監測信息統一發布;健全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部門會商工作機制;監測自動預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初步建成統一監測、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為加快生態文明和美麗河南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二、重點任務
(一)健全點位、完善網絡。
1.建設科學全面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統一規劃、整合優化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建設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生態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省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立完善的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客觀、準確、真實地反映環境質量狀況。
在縣級及以上城市、全省主要大氣輸送通道等區域布設大氣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建成省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140個,主要大氣輸送通道監測點位6個,大氣灰霾站1個;省轄市所有建制區均建有能夠實現《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六項因子監測的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點位(以下簡稱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點位);每個縣建成3個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點位(其中2個在縣城建制區、1個在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基本形成我省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并積極優化完善氣象要素監測點位。(責任單位:省環保廳、氣象局)
在全省主要河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重要湖泊水庫、重要城市內河、重點水源保護區、地下水污染高風險區布設水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在82條河流上布設省控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面(點位)228個,其中水質自動監測站95個;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布設水質監測點位72個,其中水質自動監測站14個;在城市主要河流布設水質監測點位60個;各省轄市在本轄區布設完善市控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面(點位),基本形成我省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責任單位:省環保廳)
優化完善地下水、重點流域、重要湖泊水庫、重點水源保護區水質監測點位。(責任單位:省國土資源廳、水利廳)在耕地、林草地、敏感區域、污染典型場地等區域布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全省布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1412個,基本形成能夠反映我省土壤環境質量的監測網絡。(責任單位:省環保廳)
在各省轄市和省直管縣(市)城市建成區、重點流域、重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等區域開展放射性環境質量監測和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省級建成電離輻射自動監測站54座(其中超級站3座),電磁輻射自動監測站48座;布設重點流域(區域)河流地表水輻射環境質量監測斷面30個、水庫(湖泊)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20個、地下水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30個、土壤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位40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30個、干濕沉降物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28個。各省轄市和省直管縣(市)布設市、縣控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基本形成我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責任單位:省環保廳)
在草地、林地和森林、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農村地區、縣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等區域,開展草地覆蓋率、林地保有量、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濕地保有量、水土流失面積、農村生態環境質量、聲環境等方面監測。(責任單位:省環保廳、水利廳、農業廳、林業廳)
開展生態環境監測的各地、各部門,可以根據各自工作需要和本地、本部門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評估與考核要求,拓展監管區域,增設監測點位,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實現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監管區域和監測點位全覆蓋。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