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17 14:44
來源:河南省環保廳
三、保障措施
(一)嚴格執行生態環境監測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生態環境監測要按照國家對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生態、輻射、污染源等監測布點、監測和評價的技術標準規范要求開展,增強各部門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的可比性,確保排污單位、各類監測機構的監測活動執行統一的技術標準規范。(責任單位:省環保廳、國土資源廳、水利廳、農業廳、衛生計生委、質監局、氣象局)
(二)明確生態環境監測事權。各級環保部門主要承擔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環境執法監測、環境應急監測與預報預警等職能。按照“誰考核、誰監測”和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和監管重心下移的原則,省級于2017年6月底前,完成對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工作;于2018年12月底前,完成對縣級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工作,并開展裝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上火電廠(包括熱電聯產電廠)監督性監測及對國控和省控重點污染源的抽測。各地環保部門逐級承擔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及環境應急監測等職能。(責任單位:省環保廳)
(三)培育并規范生態環境監測市場。深入推進環境監測服務市場化,鼓勵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參與排污單位污染源自行監測、污染源自動監測設施運行維護、生態環境損害評估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監測、清潔生產審核、企事業單位自主調查等服務類的環境監測活動。積極推進基礎公益性監測、環境執法監測和環境質量自動站運行維護等方面政府購買服務,有序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制度化、規范化。(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質監局、環保廳)
(四)強化監測科技創新能力。積極參與國家環境監測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鼓勵省內科研部門、高校和相關企業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境監測及治理儀器設備,推廣高科技產品與技術手段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提升我省監測技術創新能力。深化大氣灰霾來源和成因分析研究,逐步開展大氣污染源清單編制。積極探索研究揮發性有機物監測等地方標準。開展農村環境質量評估試點工作。(責任單位:省環保廳、科技廳、質監局、氣象局)
(五)嚴格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制定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計劃,建立環境監測質量考核體系,加強對質量控制與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管理,組織開展監測質量專項檢查工作。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新方法,逐步建立完善自動監測數據遠程質控等質量監督功能和平臺,提高監測數據質量的評價和預警水平。(責任單位:省環保廳、質監局)
(六)加強人員隊伍建設。加強環境監測隊伍建設,滿足環境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需求。按照關于開展實行省以下環境監測機構垂直管理試點工作的統一部署,有組織、有計劃地加快推進相關工作,在確保監測業務正常開展的前提下,完成新舊體制順利對接、平穩過渡。加快實施生態環境監測人才培養發展規劃,不斷提高監測人員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責任單位:省環保廳、編辦、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七)完善與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發展需求相適應的財政保障機制。重點加強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環境應急監測、輻射環境監測等能力建設,提升樣品采集、實驗室測試分析及現場快速分析測試能力。按照國家要求落實環境保護監測崗位津貼政策。根據生態環境監測事權,完善與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發展需求相適應的財政保障機制,并將所需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予以重點保障。(責任單位:省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環保廳)
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政府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組織領導,制定具體實施意見,明確職責分工,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