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8-02 10:51
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大氣重污染過程與邊界層結構變化:大氣復合污染的形成與大氣邊界層結構密切相關。在重污染形成過程中,尤其需要研究大氣邊界層的特征及其與大氣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機制,邊界層結構變化對污染物積累、重污染事件形成的貢獻。
氣候變化與我國大氣復合污染的聯系:大氣復合污染與氣候變化間存在著復雜的聯系。為把握大氣復合污染的長期變化,科學認識大氣復合污染長期變化中的天氣氣候因素和污染排放因素的相對貢獻,需要深入研究各種形成大氣復合污染的大氣成分長期變化、導致大氣復合污染的氣象條件的長期變化規律,揭示其與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過程與機制。
2017年通過1個重點支持項目優先資助極端天氣對我國大范圍大氣復合污染的形成的影響機制; 1個重點支持項目優先資助大氣環境及化學組分對氣溶膠老化過程影響的模擬與參數化、重污染累積過程中氣溶膠老化對重污染天氣的影響及反饋機制;1個重點支持項目優先資助氣候變化背景下大氣邊界層結構、氣溶膠微物理理化特性對大氣污染形成的作用及相互影響機制;通過1個集成項目資助針對多尺度大氣過程與大氣復合污染的相互影響機制開展集成。
以上項目將優先資助覆蓋主要重污染區(包括華北、長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東北等)的觀測、診斷和模擬研究,尤其關注空氣污染與氣候的相互作用。
與研究方向(三)大氣物理過程與大氣復合污染的生成有關的申請項目,應該考慮和設計對大氣物理過程與大氣化學過程耦合對大氣復合污染形成的作用機制,項目遴選將優先考慮充分體現大氣物理和大氣化學過程耦合過程研究內容的申請項目。
(四)大氣復合污染成因與控制的科普項目。
2017年擬以“培育項目”的方式資助科普項目1項,要求以一流的媒體制作水平對本重大研究計劃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科學發現給予追蹤科普報道。
四、項目遴選的基本原則
本部分主要資助“重點支持項目”,同時支持少量“培育項目”和“集成項目”。對于有很好的創新學術思想和研究價值,有良好的研究基礎和成果積累,且對重大研究計劃總體目標有較大貢獻的申請項目,將以“重點支持項目”予以資助;本部分將以“項目群”的方式資助針對重點地區(尤其是華北和長三角地區)和集中科學問題的研究。對于有較好創新學術思路和研究價值,研究區域在華北、長三角以外且有地域特色的申請項目,將主要以“培育項目”方式予以資助。本部分在后期將主要以“集成項目”的方式,資助對實現重大研究計劃總體目標有決定作用,能實現本部分資助的觀測實驗和數值模擬的集成,對大氣污染治理決策起到科學支撐作用的研究。
申請書選題應符合本重大研究計劃的實施原則,解決與計劃總體目標緊密相關的關鍵科學問題,突破理論與技術方法瓶頸。項目申請書應瞄準重大研究計劃的核心科學問題,突出有限目標,強調原創性與前沿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論述對實現重大研究計劃總體目標的貢獻,以及與其他已獲得資助的相關項目或項目群之間的關系。不符合《指南》的申請將不予受理。
五、2017年度資助計劃
2017年度計劃資助直接費用3300萬元,擬資助8個重點支持項目,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300萬元/項,項目執行期為4年,申請書中的研究期限應填寫“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擬資助1個培育項目,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100萬元/項,項目執行期為3年,申請書中的研究期限應填寫“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擬資助2個集成項目,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400萬元/項,項目執行期為4年,申請書中的研究期限應填寫“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
第二部分 大氣細顆粒物的毒理與健康效應
結合我國大氣霧霾的特點,開展大氣細顆粒物的毒理機制與健康危害研究,面向保護環境,改善民生的重大戰略需求,促進我國環境污染與健康領域研究的跨越發展。本重大研究計劃擬組織化學、環境、毒理學、生命、醫學等多學科領域專家進行系統的基礎研究和合作攻關,通過理論與方法學創新,在探明細顆粒物關鍵致毒組分與毒性機理的基礎上,研究其生物效應和與健康危害相關的影響機制。
一、科學目標
圍繞大氣細顆粒物毒理機制與健康危害的重大科學問題,解析霧霾關鍵毒性成分及其來源和暴露途徑;提出并建立個體水平和人群水平暴露評估的方法,闡明我國霧霾高發地區大氣細顆粒物污染的暴露特征;利用代謝組學技術,探索遺傳和表觀遺傳生物標志物,解析細顆粒物對關鍵信號通路的擾動作用,詮釋我國特征大氣細顆粒物毒性組分的生物學效應和毒理學機制;揭示大氣細顆粒物可能誘發的機體應答與機體損傷作用機理,闡明大氣細顆粒物污染與相關疾病的聯系及其可能的影響機制。
二、核心科學問題
核心科學問題是“大氣細顆粒物的毒性組分、毒理機制與健康危害”。
(一)典型區域大氣細顆粒物毒性組分及暴露研究方法學;
(二)大氣細顆粒物毒性組分的生物學效應與毒理學機制;
(三)大氣細顆粒物的健康危害效應。
三、2017年度重點資助研究方向
(一)大氣細顆粒物毒性組分的來源、演化與甄別。
典型代表性區域大氣細顆粒樣品的采集、解析與表征;探索高生物活性和長環境半衰期的細顆粒物組分的形成機制;基于同位素指紋和質譜成像等方法研究細顆粒物毒性組分形成與來源甄別。
(二)大氣細顆粒物的暴露組學。
基于組學分析技術研究細顆粒物暴露與效應標志物;構建大氣細顆粒物個體水平暴露評價方法與裝置;探索全生命周期關鍵節點大氣細顆粒物的暴露組學。
(三)大氣細顆粒物污染人群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學研究。
典型代表性區域細顆粒物污染所致健康效應的隊列研究。細顆粒物污染對我國呼吸、心血管系統等重大疾病發病和死亡的長期影響和預測研究;基于出生隊列研究孕期細顆粒物暴露對子代健康影響;開展特定環境暴露人群和敏感人群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