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9-26 15:56
來源:海口市政府
責任單位:市生態環保局。
(三)工業廢氣污染防治
1.強化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治理,生產、使用含揮發性有機物的原材料和產品的工業企業應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原料和工藝,按照規定在密閉空間或者設備中進行,并安裝、使用污染防治設施;無法密閉的,應當采取措施減少廢氣排放;建立泄漏檢測與修復體系,對管道、設備等進行日常檢修、維護,及時收集處理泄漏物料,其揮發性有機物含量應當符合質量標準或者要求。
牽頭單位:市科工信局、市生態環保局。
責任單位:各區政府、海口國家高新區管委會、海口綜合保稅區管委會、桂林洋開發區管委會。
2.開展機動車維修行業揮發性有機物專項整治,通過源頭控制、噴漆工藝改造和對含揮發性有機物原輔材料在運輸、儲存和使用過程的規范管理等措施,噴漆房應當安裝廢氣集中收集、處理設備。廢水、廢氣、廢油存儲處理過程中,對逸散揮發性有機物和闡釋異味的主要環節應當采取有效的密閉、處理措施;維修企業噴烤漆房屋應配備符合要求的廢氣收集處理裝置或設施。要企業應當使用揮發性較小的“水性漆”等環保材料。嚴禁露天噴漆施工行為。
牽頭單位:市生態環保局。
責任單位:海口質監局、市科工信局、各區政府。
3.加快燃煤小鍋爐淘汰,督促和引導全市范圍內企業加快淘汰或改造燃煤及使用薪柴為燃料的鍋爐;全市域淘汰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擴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區。擴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范圍,逐步由城市建成區擴展到全市范圍,加大禁燃區內使用高污染燃料監管及查處力度。
牽頭單位:海口質監局、市生態環保局。
責任單位:市市政市容委、市科工信局、各區政府、海口國家高新區管委會、海口綜合保稅區管委會、桂林洋開發區管委會。
4.落實惡臭氣體污染防治措施,要求排放惡臭氣體的排污單位以及垃圾處置場、污水處理廠制定并實施嚴格的惡臭氣體排放管理制度,按照規定設置合理的防護距離,安裝凈化裝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減少惡臭氣體排放。推進工業結構性污染問題解決。積極優化工業格局,繼續推進海南裕泰科技飼料有限公司等企業的搬遷工作,逐步解決結構性大氣環境污染問題。制定排污單位主要污染物和化學特征污染物的監測方案,加強對排污單位排放源巡查監測頻次。
牽頭單位:市生態環保局、市科工信局。
責任單位:市水務局、市環衛局、各區政府、海口國家高新區管委會、海口綜合保稅區管委會、桂林洋開發區管委會。
(四)餐飲業油煙治理嚴格控制餐飲油煙排放,加強油煙污染源頭控制。餐飲業油煙治理具體方案由市城管部門另行制定。
牽頭單位:各區政府、市城管執法局。
責任單位:市生態環保局、市食藥監局。
(五)大氣面源污染治理。加大監管力度,在全市劃定的秸稈禁燒區內禁止焚燒秸稈,嚴厲查處隨意焚燒秸稈、垃圾行為。建立秸稈禁燒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將秸稈禁燒落實情況與農業相關獎補政策、環保工作考核和農村生態創建等掛鉤。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推廣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工程。
牽頭單位:各區政府。
責任單位:市農業局、市生態環保局。
四、實施步驟
(一)“回頭看”排查階段(2017 年9月中旬)。各區、各牽頭部門充分運用12345 服務熱線平臺,依照屬地管理以及部門職責,對轄區內和分管行業大氣污染問題再次開展“舉一反三”和“回頭看”活動,全面排查群眾反映強烈以及反復投訴的大氣污染防治問題,列出整改清單,實行分類處置,并明確整改時間節點。
(二)排查查處階段(2017年 9月下旬)。各區開展專項執法、各牽頭部門聯動開展聯合執法,對排查的大氣污染防治問題進行查處。
(三)嚴管重罰階段(2017年 10月)。各區、各牽頭部門對大氣污染問題第一時間調查取證和立案,依程序、按標準嚴管重罰,同時依法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并限期整改。
(四)長效機制階段(2017年 10月底前)。各區、各牽頭部門依照屬地管理以及部門職責,整改遺留問題,完善治理措施,堵塞管理漏洞,強化日常執法監管,鞏固治理成果,嚴防問題反彈,建立長效監管機制。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責任明確的“大環保”模式。堅持分級管理、屬地為主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管業務必須管環保、管生產經營必須管環保的原則,明確黨委、政府大氣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完善大氣污染防治管理體制,切實形成政府加強領導,環保部門統一監管,各相關部門齊抓共管、通力合作的“大環保”管理模式。加強部門協作,建立健全全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聯動協作機制,在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框架下,建立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市相關職能部門在本方案重點整改任務的基礎上,強化治理措施,拓展治理范圍,厘清工作責任,協調聯動,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大氣污染防治整改工作。
(二)建立嚴格規范的執法監管機制。全面實施環境執法“雙隨機”制度,隨機選取抽查對象和執法隊伍,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及日常督查,對重點涉氣污染源開展隨機抽查,對企業排污達標情況進行監測檢查,對偷排、漏排、篡改監控數據等違法行為嚴罰重處,保持高壓監管態勢。構建全市污染源動態管理平臺,建立全市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實施網格化監管,通過分片督查、環境監管隨機抽查、第三方督查等方式,結合無人機航拍、衛星遙感監測、污染源自動監控、工地揚塵在線監控等現代化手段,加大督查巡查力度,全面提升大氣污染防治的系統化、科學化和精細化水平。
(三)建立健全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健全社會化多元投入機制,推進環境基礎設施、污染治理項目、生態修復工程建設。要加大對環境保護基礎設施、資源保護和環境治理的投入,要統籌安排環境治理和保護各專項資金。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投入,鼓勵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多渠道籌措投入資金。
(四)建立共建共享的社會共治機制。加強信息公開,構建全市各部門協調一致的信息聯合發布平臺,規范發布模式。在政府網站及主要媒體多渠道發布城市空氣質量狀況、公開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國控和省控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與治污設施運行信息、公布污染源監測信息,接受社會監督。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輿論導向作用,運用電視、廣播、紙媒、網絡、微博、微信等載體,以正面報道與典型案件曝光相結合,廣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引領綠色生活,培育生態文化,積極引導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