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成人小视频|国产黄影院|青青草免费观看|55影视大全免费追剧|chottie

首頁 > 新聞 > 正文

“碧水藍天中國夢·霧霾(大氣污染物)實用治理學術研討會”召開

時間:2017-11-20 11:11

來源:中國大氣網

blob.png

由大氣污染治理專家羅堅博士發起,中國環保能源發展中心網承辦的“首屆霧霾(大氣污染物)實用治理學術研討會于”2017年11月14日在天津召開。此次會議的宗旨是:通過對霧霾成因以及主流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的分析和學術研討,探討霧霾治理的有效解決思路,推廣科學、安全、實用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強化科學系統治理在大氣污染防止中的關鍵作用。

blob.png

會議發起人羅堅在會議中首先做了關于“PM2.5產生機理和技術解決方案”的專題演講。羅堅在分析霧霾生成途徑和PM2.5生成機理時指出,PM2.5生成機理有三:1)自然界來源,即大氣顆粒物中較細部分(2.5微米粒徑及以下顆粒物。其組成為地球表面泥土成分,主要是氧化鋁氧化硅氧化鐵等等)。一般來說對霧霾貢獻較小,但沙塵暴時例外),2)經典機理:大氣污染物分子間在空氣中反應生成的無機鹽(如SOx/NOx等與氨氣、碳酸鈣、氧化鐵等反應生成的無極鹽如硫酸鹽硝酸鹽氯化物等等。這部分貢獻較大,但這部分PM2.5生成速度較慢)以及揮發性有機物光化學發應生成的有機顆粒物。這是幾十年來就已經形成的定論。3)新的機理即人工治理源機理:電廠、鋼鐵廠、窯爐、化工廠、取暖鍋爐等煙氣處理中(因為濕法脫硫氨法脫硝法)直接排出來的顆粒物。主要是直接的中性顆粒無機鹽排放,貢獻很大,在我國廣大地區當逆溫層形成時能夠因此排放而一兩個小時就達到空氣質量嚴重污染。

霧霾的形成是污染結果和氣象條件相結合的現象。通過對北京、石家莊、邯鄲、臨汾等地歷年的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的數據以及空氣運動和空氣質量進行對比分析,我國各地污染物特征不同,每種污染物對于大氣污染貢獻不一樣,霧霾形成原因也有差異。對于不同污染物對霧霾的貢獻和相應治理手段尚未被深度認識到。因此在治理措施和政策上應當加以區別,避免一刀切。

同時,羅堅在談及傳統的濕法脫硫、氨法脫硝的弊端時表示:濕法脫硫氨法脫硝以及天然氣燃燒能增大濕度,當大量的水汽排入大氣中會加大污染物化學反應的速度,加快顆粒物前體的轉換速度和增強顆粒物消光,能見度變差。同時還存在大量的無機鹽類pm2.5增加、氨逃逸(以氨氣及銨根離子)、水污染等二次污染問題等諸多弊端。雖然不好籠統說濕法脫硫是導致霧霾產生的罪魁禍首,但濕法脫硫以及氨法脫硝確非很合適的脫硫脫硝技術。

最后羅堅博士總結:對于霧霾的治理應當正確理解大氣污染物產生及聚集機理、各地污染物特征,因地制宜,節能減排增效去污有效對癥治理。杜絕不當排放、不當治理。霧霾無記憶、不累積,用對了方法,霧霾可以較快地治理好。

隨后,多位到場的專家以及大氣治理一線的工程師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討論。云南電力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的高級工程師馬祝平表示:濕法脫硫是霧霾形成的促因。如果在一定干燥度的的煙氣中即使存在一定的硝酸、硫酸等顆粒物。在未形成氣溶膠狀態時,是相對容易擴散的。而脫硫脫硝工藝投入后,硫/氮氧化物雖明顯減少,卻附帶增加了黏性液滴和帶黏性粉塵顆粒物,這可能是形成霾的關鍵因子。并通過火電裝機容量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霧霾嚴重程度的對比和目前電廠脫硫脫銷采用的具體工藝進行了分析。大連大唐興業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喻渝也表示,在霧霾治理過程中成因的分析猶為重要,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不能搞一刀切的方式。

會議期間,還有多家大氣污染治理企業及學者介紹了最新的實用大氣治理技術。

天津濱環院介紹了“羅氏干法脫硫、低溫無氨催化脫硝、除VOCs/CO技術”。羅氏法在脫硫過程中將SO2氧化,與脫硫劑Ca(OH)2結合直接生成硫酸鈣,不用水亦不產生廢水。其脫硝過程中類似以CO代替SCR中 的NH3作為還原劑。應用中具有不使用氨氣不存在二次污染問題,且無煙氣溫度限制,催化劑無毒等優點。該技術還可根據需求設計不同規模不同結構的裝置模塊單元,適應不同場地;滿足最嚴環保要求,廣泛應用于各電廠鍋爐,焦化爐等。此外,該院還開發了Mn基系列催化劑,室溫下就能長期高效的地將甲醛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在120℃下可全氧化絕大部分VOCs。

高級工程師馬祝平介紹了“濕法脫硫除濕截污雙除霧器” 技術,該技術在煙氣脫硫脫硝處理上采用雙除霧設計,優化除濕、截污處理設計,以補救濕法脫硫、脫硝產生的副作用。

北京華源泰盟節能設備有限公司介紹了“煙氣余熱深度回收與減排消白一體化技術”。其煙氣余熱深度回收與減排消白一體化技術采用煙氣直接接觸式噴淋換熱器,同時實現換熱和減排效果,能源利用率能提高10%左右并能基本消除“冒白煙”現象。


編輯:張偉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clhh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大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