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2-13 10:06
來源:科技部
本專項總體目標是:深入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工作支撐方案》,聚焦霧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防治科技需求,通過“統籌監測預警、厘清污染機理、關注健康影響、研發治理技術、完善監管體系、促進成果應用”,構建我國大氣污染精細認知—高效治理—科學監管的區域霧霾和光化學煙霧防治技術體系,開展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示范,形成可考核可復制可推廣的污染治理技術方案,培育和發展大氣環保產業,提升環保技術市場占有率,支撐重點區域環境質量有效改善,保障國家重大活動空氣質量。
本專項以項目為單元組織申報,項目執行期3年。2018年擬支持項目不超過15個,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確支持項目數,原則上只支持1項,僅在申報項目評審結果相近,技術路線明顯不同,可同時支持2項,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中期評估結果,再擇優繼續支持。國撥經費約3億元。鼓勵產學研用聯合申報,項目承擔單位有義務推動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對于典型市場導向且明確要求由企業牽頭申報的項目,自籌資金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于1:1。用于典型應用示范類項目中央財政資金不超過該專項中央財政資金總額的30%。所有項目均應整體申報,須覆蓋相應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標。每個項目下設課題數不超過6個,項目所含單位總數不超過15家。
本專項2018年項目申報指南如下。
1. 監測預報預警技術
1.1近海海洋邊界層大氣污染垂直探測技術
研究內容:研發海洋大氣邊界層內主要污染成分及關鍵氣象參數垂直結構和演化過程的垂直探測技術方法,突破海洋大氣廓線激光雷達探測、湍流交換準確測量、海氣通量實時觀測、以及近海大氣污染衛星遙感等關鍵技術,形成基于多元數據歸一的海洋大氣邊界層立體探測技術系統,實時探明近海海洋大氣邊界層理化結構及其變化過程,并選擇黃海、渤海等典型海域開展技術應用示范。
考核指標:建成海洋大氣邊界層理化結構的實時探測系統平臺,獲取近海海洋大氣組分、氣溶膠理化與光學參數、關鍵氣象參數垂直分布廓線,時間分辨率小于20分鐘、垂直分辨率小于100米,形成相應的技術規范。
1.2全耦合多尺度霧—霾預報模式系統
研究內容:研究霧—霾污染的相互作用和轉化機制以及與大氣顆粒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精細化動力學新理論和新算法,突破霧—霾與天氣過程之間全耦合的建模關鍵技術、資料同化技術、高精度短期數值預報技術、中期數值預測技術和多模式集合自動預警技術,建立霧—霾預報技術與空氣質量預報技術的內在關聯,支撐建成全球、全國、區域及城市尺度的霧—霾多模式集合預報與預警綜合分析平臺,在國家級預報中心及重點區域實現業務化運行。
考核指標:建成全耦合多尺度霧-霾預報模式系統,形成相應的技術規范,霧—霾120小時預報準確率超過80%,5~7天預報準確率超過70%,7~14天預報準確率超過60%。
2. 霧霾和光化學煙霧形成機制
2.1污染輸送多時空尺度的相互作用
研究內容:采用外場觀測實驗和模型模擬相互印證的方法,研究局地、區域與全球大氣污染的相互作用規律,探討邊界層與自由大氣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機制,理清大氣邊界層內污染物傳輸及主控因子,研究區域污染(如主要一次污染物、PM2.5、臭氧、汞等)與氣象氣候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及變化趨勢,構建不同氣候氣象條件下大氣環境容量與污染物減排的動態調控原理。
考核指標:形成大氣環境容量和污染跨界輸送的動態量化評估技術體系;系統確定在不同氣候氣象背景下典型污染物跨省、跨區域、跨國境的輸送量,為污染減排和環境外交提供科學依據。
3. 污染源全過程控制技術
3.1農畜牧業氨排放污染高效控制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農田與禽畜養殖業氨排放量大、時空分布不清等問題,研究農業和畜牧業氨排放污染特征與控制技術,重點突破基于優化施肥方式與肥料類型的農田高效控氨減排關鍵技術和基于禽畜圈舍—糞便儲存—綜合處理利用等多環節的固銨減排技術,構建集成氨排放通量測定技術、同位素源解析技術和數學模型的高精度農畜牧業氨排放清單與氨減排評估技術,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內開展綜合示范工程,形成農畜牧業氨排放調控技術體系。
考核指標:建立我國農畜牧業氨排放數據庫和高效控制技術體系,建立的排放清單空間分辨率不低于3千米;提出典型污染源的減排技術方案,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完成4個以上場所的技術示范,實現農田示范工程氨減排30%、畜禽業示范工程氨減排40%。
3.2 典型工業爐窯煙氣資源化高效治理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多環節多工序冶金過程,開發冶煉爐窯、焦爐等典型煙氣中多種污染物高效凈化及資源化利用技術,重點突破煙氣中硫、塵高效脫除與資源利用一體化技術、含貴(重)金屬等粉塵高溫富集與利用技術,有價元素的高效定向分離與產品化技術,構建污染物源頭治理與資源化耦合技術體系,研發成套裝備和高值化產品,并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內開展應用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建立2個以上全煙氣量(大于5萬Nm3/h)示范工程,關鍵材料、設備及技術達到規模應用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優于最新排放限值,硫、貴(重)金屬及有價元素等主要特征污染物資源化率大于95%。
4. 空氣質量改善管理支持技術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