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成人小视频|国产黄影院|青青草免费观看|55影视大全免费追剧|chottie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六五環境日特輯】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階段成果總結

時間:2018-06-06 10:16

來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

大氣重污染成因治理攻關(以下簡稱“大氣攻關”)實施一年多以來,在各部門、各地方、各單位以及全社會的大力支持下,在參與攻關的近1500名科研人員的辛勤奮斗、統一“行動”下,創新了科學研究的組織實施機制,實現了科研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和無縫銜接,有效支撐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的改善。

01任務來源

2017年4月26日,國務院第170次常務會議決定由生態環境部(原環境保護部)牽頭組織開展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點擊詳情)。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組建了由生態環境部牽頭、多部門和單位共同參加的攻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成立了多專業領域的大氣攻關總體專家組和顧問委員會,設置了4個專題、28個課題,建立近1500名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技工作者組成的攻關團隊(點擊詳情)。

02大氣攻關總體進展

一年來,生態環境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強化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機制,在科技部、財政部、農業部、衛生計生委、中科院、氣象局等有關部門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建立了“一市一策”跟蹤研究機制,整合共享了環保、氣象、高校、中科院等方面科研資源(點擊詳情),大氣攻關取得積極的階段性進展,為大氣十條圓滿收官、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供了科技支撐(點擊詳情)。具體情況如下:

03成因與來源方面

進一步探明京津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的來源,在宏觀和中觀層面形成重污染成因的科學共識。

通過多要素大氣環境綜合立體觀測研究表明,燃煤、工業、機動車排放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PM2.5重污染的主要來源,區域層面上燃煤和工業排放的貢獻仍然比較顯著,燃煤排放對秋冬季重污染過程PM2.5的貢獻率可達30%-50%。

多要素大氣環境綜合立體觀測網

從宏觀層面看,排放強度大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的主因,氣象條件不利是誘因;從中觀層面看,PM2.5爆發式增長的成因可概括為本地積累、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三種類型,北京市PM2.5的爆發式增長往往是前期區域傳輸、后期本地積累及二次轉化共同作用的結果(點擊詳情)。

同時,對顆粒物污染與不利氣象條件相互促進作用的研究表明,顆粒物污染會促使近地面氣象條件轉差,導致逆溫和近地面濕度增大,轉差的氣象條件又進一步加劇PM2.5爆發式增長。

此外,基于手工采樣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顆粒物化學組分的分析表明,“2+26”城市PM2.5中的硝酸鹽濃度范圍在8.99-27.71μg/m3,硫酸鹽濃度范圍在3.98-17.52μg/m3,硝酸鹽已成為PM2.5中最重要的無機組分;有機物濃度范圍在17.17-51.54μg/m3,碳質組分仍然貢獻顯著。

因此,治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污染必須加強一次顆粒物和氣態前體物的協同減排、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推進產業、能源和交通結構調整,尤其是加大NOx和VOCs的減排力度。

04排放清單與管控方面

構建了精細化的“2+26”城市排放清單,科學評估了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初步提出了重點行業治理方案。

高分辨率排放清單編制流程

通過構建2016年“2+26”城市精細化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梳理了各城市污染源構成及排放特征,其中唐山、天津、太原、石家莊、邯鄲、淄博等城市排放量名列前茅。

研究評估表明,2017年“2+26”城市采取的燃煤鍋爐治理、“散亂污”企業整治、民用散煤治理、環渤海港鐵聯運和油品質量提升、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和應急管控等綜合治理措施的減排效果顯著;其中,建成上萬平方公里的京津保廊散煤禁燃區治理成效突出,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散煤治理任務仍然艱巨。

“2+26”城市金屬制品業“散亂污”企業分布情況

同時,在非電行業方面提出了冶金行業“一市一策”和鋼鐵企業“一廠一策”治理方案,實施分類管理;在建材領域初步提出了按行業分類的大氣污染控制技術政策建議,編制了水泥、陶瓷磚瓦、工業爐窯等行業的《排污許可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在交通運輸方面建立了全路網貨運通道強度分布圖,識別出192條高強度貨運通道,提出無軌電車貨運系統替代柴油車、排放遙感監測方案;在農業排放方面建立了NH3排放清單,針對種植業和畜牧業約占NH3排放總量90%的現狀,提出了種植業和畜牧業NH3減排措施。

05綜合科學決策方面

 初步建成區域空氣質量調控技術支持平臺和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支撐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

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

初步建成區域空氣質量調控技術支持平臺,集成了由空氣質量目標到污染物減排需求的反算技術、大氣污染減排技術和政策數據庫、“2+26”城市社會經濟和能源數據庫、減排措施費效評估和優化模型等,為中長期大氣污染防治科學決策提供持續支撐。

通過區域大氣承載力與空氣質量改善路徑研究,提出了PM2.5年均濃度目標設置下的多污染物減排情景和產業、能源、交通結構調整方案,在統一技術規范下對不同類型城市進行分類指導,有力支撐了“2+26”城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的編制。

12

編輯:張偉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clhh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大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