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6-12 10:44
來源:淮安市環保局
加強油品質量抽測檢查。制定油品質量抽樣檢查計劃,重點對全市各成品油銷售點的油品進行抽測檢查,每次抽樣檢查不少于成品油銷售站(點)總數的15%,對銷售不達國Ⅴ的車用汽柴油進行處罰。對連續三次抽樣不達標的成品油經營單位,應取消經營資格。同時,全面開展對無證油品經營網點、燃料油的整治行動和質量抽檢。(牽頭部門:市工商局、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各縣區、中石化淮安分公司、中石油淮安分公司)
加強企業運輸車輛監管。重點加強企業進出廠的運輸車輛管控,嚴查過境運輸物料的營運車輛,加大對物流場所、貨物集散地等集中停放的營運車輛檢查力度,凡發現違法違規行為的,依法予以執法處罰。(牽頭部門:市交通局,責任單位:各縣區)
制定汽車檢測與維護(I/M)制度工作方案,細化I/M制度業務流程以及工作實施推進步驟,完善汽車尾氣排放治理維護站(M站)認定標準、認定程序以及退出機制。進一步加強機動車檢測機構監管,嚴查重罰車輛檢測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強油氣回收環保設施督查檢查力度。(牽頭部門:市交通局、市環保局,責任單位:各縣區)
6月中旬前,劃定禁止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區域。組織對城區“冒黑煙”的非道路移動機械進行檢查,對使用不符合標準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單位責令停止施工一周,抽查頻次每月至少一次,并形成抽查報告。區域內作業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必須達到國二以上標準。(牽頭部門:市住建局,責任單位:各縣區)
11.嚴控面源污染。落實屬地政府的垃圾、落葉禁燒主體責任,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杜絕焚燒垃圾、落葉等雜物現象;強化縣區政府秸稈禁燒主體責任,加大秸稈綜合利用率,力爭全年實現“零火點”。(牽頭部門:市城管局、市環保局、市農委,責任單位:各縣區)
(五)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推進京杭大運河沿岸1公里范圍內化工企業搬遷工作,力爭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現有化工園區分類整合、改造提升、壓減淘汰。加強化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安全環保水平。深入開展了化工企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年度完成關停化工企業21家;轉移化工企業3家;升級化工企業56家(含危化品碼頭);重組化工企業6家;全市化工生產企業入園率達到49%以上。(牽頭部門: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各縣區)
(六)推進能源結構優化調整
著力減少主城區用煤大戶煤耗量,完成省定年度燃煤削減量,進一步削減市區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推進金湖分布式燃氣發電項目建設,推進洪澤三河、漣水開發區燃氣發電項目。擴大國信淮安鹽化新區燃氣發電項目對外供熱范圍,減少煤炭使用。大力開發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替代燃煤消費。全年新增光伏發電并網50MW,風力發電100MW。(牽頭部門: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各有關縣區)
(七)加強重點廢氣排放整治和監管力度
嚴格監管措施,督促檢查企業廢氣必須穩定達標排放,市、縣(區)環境監察部門應落實廢氣排放企業月報告制度,對超標排放、不能穩定達標排放企業依法進行處罰。重點是加強電力、鋼鐵、水泥、石化、化工、醫藥等重點行業企業排放監管。(牽頭部門:市環保局,責任單位:各縣區)
(八)狠抓重污染天氣應急措施落實
加強污染天氣預警預判研判,提高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認真落實《淮安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規范應急響應流程,及時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科學應對(牽頭部門:市環保局,責任單位:市直各有關部門,各縣區)。6月底前,要排列出工業企業名錄,制定差別化限產限排比例或停產停工要求,每季度更新電力、鋼鐵、水泥、石化、化工、醫藥等重點行業企業名錄,并向社會公開,當啟動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時,能確保限產限排措施落到實處(牽頭部門: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各縣區)。6月底前,要排列出建筑(拆遷)工地、混凝土攪拌站等易產生揚塵污染場所名錄,應采取揚塵污染管控以及停產停工等措施要求,10月底前更新名錄,并向社會公開。遇有重污染天氣時,確保揚塵污染防控、停產停工等措施落到實處,最大程度削減污染峰值。(牽頭部門:市住建局,責任單位:各縣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整改責任。“只能變好、不能變壞”是各級黨委、政府環境保護的責任紅線。各縣區要依據市委市政府明確的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抓緊落實各項整改措施。在工作推進過程中,要牢固綠色發展理念,處理好“發展與環保”的關系,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區域環境質量改善上,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扎實推進各項工作落實。市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督促推進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攻堅各項整治工作。全面落實大氣污染防治屬地責任,各地黨委、政府(管委會)是大氣污染防治的責任主體,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部署安排、親自協調組織、親自推動落實。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組織相關單位開展定期、不定期明查暗訪,發現問題及時交辦,并做好后督查。
(二)強化執法監管,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各地、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全面從嚴的監管執法理念,堅持標準嚴、檢查嚴、懲處嚴、督查嚴。鐵腕打擊超標排污、以次充好、弄虛作假等惡意違法行為。要認真落實網格化管理要求,完善組織框架、細化監管方案、理順運行機制、落實巡查人員,真正形成黨委組織領導、政府具體實施、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廣泛參與的環境監管格局。加強環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既要聯合懲處,有力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更要著眼長效,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監管體系,促進排污單位加強自律,促進環境守法成為常態。
(三)堅持空氣質量周通報制度,狠力推進工作進展。繼續堅持空氣質量周通報制度,到7月底,若大氣環境質量未實現改善拐點的,市大氣辦進行點名通報;連續兩個月被點名的縣區,市政府對其實施專項督查;連續三個月被點名的縣區,市政府啟動約談機制;到今年底,大氣環境質量未達標的縣區,其科學跨越考核成績不能評定為優秀等級。
(四)廣泛宣傳教育,做好正面輿論引導。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深度報道、連續報道、跟蹤報道,結合“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對環境違法行為堅決予以公開曝光。通過廣泛宣傳發動,形成全民參與、群策群力、聯防聯控的良好氛圍。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