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成人小视频|国产黄影院|青青草免费观看|55影视大全免费追剧|chottie

首頁 > 新聞 > 正文

關于征求《環境空氣臭氧污染來源解析技術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

時間:2018-07-09 10:49

來源:生態環境部

臭氧前體物排放源:向大氣環境中排放臭氧前體物的排放源,包括天然源和人為源。

環境受體:受到大氣污染物污染的環境空氣統稱環境受體,簡稱受體。

臭氧來源解析:通過觀測和數學模型方法定性或定量識別城市與區域環境空氣中臭氧污染的成因與來源。

基于空氣質量模型的來源解析方法(以下簡稱模型法):以不同尺度數值模式方法定量描述臭氧前體物從排放到生成臭氧所經歷的大氣物理化學過程,定量估算不同地區和不同類別污染源排放對環境空氣中臭氧及其前體物形成貢獻的技術方法。

基于觀測的臭氧成因與 VOCs 來源解析方法(以下簡稱觀測法):根據臭氧與前體物觀測數據,采用數據分析和模型方法判斷臭氧形成的敏感性,并利用受體模型定量解析各 VOCs 污染源類對臭氧及其前體物形成貢獻的技術方法。

1.5 指導原則

(1)科學實用原則:在環境空氣臭氧污染成因機理和來源解析方法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增強臭氧污染來源解析工作的規范性、可操作性。

(2)因地制宜原則:各地根據自身污染特征、基本條件和污染防治目標,結合社會發展水平與技術可行性,科學選擇適合當地實際的臭氧污染來源解析技術方法。

(3)標本兼顧原則:既要滿足城市與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的長期需求,又要服務于臭氧重污染過程中臭氧污染來源的快速識別、預警與應急控制措施制定。

(4)協同控制原則:各地根據當地臭氧及細顆粒物(PM2.5)的控制重點,科學評估不同控制措施的協同效應和相互影響。

1.6 組織編制單位

本指南由生態環境部科技標準司組織,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暨南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北京林業大學等單位起草編制。

第二章 環境空氣臭氧污染來源解析工作目標與技術方法

2.1 工作目標

環境空氣臭氧污染來源解析的工作目標包括:

(1)闡明環境空氣臭氧污染狀況與成因,判斷長期和重污染時段的污染物排放以及氣象因素、大氣化學反應、沉降等大氣物理化學過程對臭氧污染的影響。

(2)明確本地與外地傳輸對臭氧污染形成的貢獻,判斷環境空氣臭氧污染形成的 NOx 與 VOCs 敏感性以及敏感性的時空變化規律。

(3)明確本地和外地需要重點控制的 NOx 污染源;確認對臭氧污染形成貢獻顯著的優勢 VOCs 組分,定量解析各 VOCs 排放源類對 VOCs 的貢獻與分擔率,指明需要控制的 VOCs 重點排放區域和重點控制污染源。

2.2 技術方法

環境空氣臭氧污染來源解析技術路線主要包括臭氧及其前體物污染特征分析、臭氧前體物排放清單編制、來源解析技術方法選擇、解析結果分析評估等,具體見附圖 1。

本指南規定了基于模型和觀測的環境空氣臭氧污染成因與來源解析技術方法,兩種方法的適用性及必備條件見表 1,各地應根據自身條件合理選擇。

第三章 臭氧及其前體物污染特征分析

3.1 工作流程

收集與臭氧及其前體物污染特征研究相關的數據資料,進行城市與區域環境空氣臭氧污染特征及其與氣象因素的關聯性分析,明確環境空氣臭氧污染狀況與特征。

3.2 城市與區域臭氧及其前體物污染狀況與特征分析

3.2.1 城市與區域臭氧污染狀況與特征分析

收集城市或區域內空氣質量監測站點 SO2、CO、NO2、PM10、PM2.5、O3 長期監測數據。統計分析城市與區域環境空氣臭氧污染濃度水平與超標情況(包括超標倍數、超標時段、超標時長等)、時間與空間變化特征、以及臭氧污染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分析臭氧及其前體物的濃度時間序列與其他常規空氣污染物的關聯性,及不同站點發生臭氧污染的時間差異,判斷臭氧污染發生的區域性。

3.2.2 城市與區域臭氧及其前體物時空特征分析

在上述數據資料的基礎上,收集光化學組分觀測數據及相關科研觀測站點的臭氧及 NO、NO2、VOCs 等前體物觀測數據,并開展必要的典型站點和區域背景站補充觀測工作。基于不同監測站點的臭氧及 NOx、VOCs 濃度數據,分析區域環境受體中的臭氧和前體物濃度分布;結合氣象條件,分析城市與區域環境受體中臭氧及其前體物濃度空間變化及時間變化情況,分析臭氧及其前體物濃度空間分布特征;采用后向軌跡分析、主因子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區域環境受體中臭氧的區域傳輸和本地生成貢獻。

3.3 城市與區域臭氧污染氣象因素分析

3.3.1 長期臭氧污染氣象特征分析

收集城市與區域代表性站點 3 年地面氣象數據及氣候資料,分析近三年氣象條件與多年平均(如近 10 年)氣象條件平均狀態差異,包括平均風速、平均溫度、降水日、云量(多云天)、季風爆發時間及春、夏連續降水(如梅雨)持續時間狀況(與平均年差異)、天氣系統活動情況、臺風及熱帶風暴出現次數,總結近三年臭氧污染發生情況的差異與氣象條件變化的關系。

3.3.2 臭氧污染過程氣象條件分析

收集區域代表性站點臭氧重污染期間不低于每天 4 次氣象資料,包括風速、風向、環境溫度、氣壓、濕度、降水、云量及輻射數據(太陽輻射、紫外輻射)等,如有必要,應開展有關氣象因素的觀測。

針對臭氧污染過程,收集一天 4 次地面、850hpa、700hpa、500hpa氣象場,氣壓場、溫度場、濕度場和降水分布等數據,分析臭氧污染過程的天氣形勢及演變。

收集相應時段的探空數據和大氣邊界層觀測資料,如有必要,應開展補充觀測,獲得至少一個代表性點位不同高度大氣邊界層氣象參數的觀測,包括氣壓、風速、風向、溫度、濕度,以獲得不同時間段邊界層高度,虛位溫垂直廓線、莫寧-奧布霍夫長度、摩擦速度等大氣邊界層參數。

編輯:張偉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clhh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大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