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02 15:26
來源:杭州環保微信
日前,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對未來三年國家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行部署。生態環境部邀請三位專家就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機動車污染治理等問題展開了解答。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三位專家都說了什么?
解讀專家: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金南
解讀主題:《大氣十條》完成情況、《三年行動計劃》目標、 產業結構調整、 能源結構調整等內容
1、《大氣十條》目標完成情況如何?
《大氣十條》確定的45項重點工作任務全部完成
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2.7%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分別比2013年下降39.6%、34.3%、27.7%
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降至58微克/立方米
2、各省考核成績單如何?
15個優秀:北京、內蒙古、黑龍江、上海、浙江、福建、山東、湖北、湖南、海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青海
8個良好:天津、河北、遼寧、吉林、江蘇、廣東、重慶、新疆
8個合格:山西、安徽、江西、河南、廣西、陜西、甘肅、寧夏
3、藍天保衛戰目標設定是怎么考慮的?
《三年行動計劃》新目標: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總之,要體現三個明顯: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4、藍天保衛戰目標與《大氣十條》、“十三五”約束性指標存在什么關系?
“十三五”約束性指標任務已下達,同時與藍天保衛戰完成時間重合,所以,藍天保衛戰按照各地完成“十三五”約束性指標來要求。
5、藍天保衛戰北京市的目標是如何設定的?
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實現PM2.5年均濃度56微克/立方米左右目標。
最新污染物源解析結果表明北京市移動源、揚塵源貢獻率上升,燃煤和工業源貢獻率下降,生活面源貢獻率進一步凸顯,因此,為了達到2020年的目標,需要更加精準施策。
6、《三年行動計劃》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有什么部署和安排?
我國產業結構偏重,重化產業圍城現象突出,對當地環境空氣質量產生重要影響。同時,在城鄉結合部、鄉鎮和廣大農村地區,存在大量“散亂污”企業,嚴重污染環境、擾亂市場秩序、擠占發展空間,“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十分突出。
《三年行動計劃》將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作為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具體內容包括:
一是優化產業布局。通過“三線一單”編制工作明確禁止和限制發展的行業、生產工藝和產業目錄;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或關閉退出;重點區域禁止新增化工園區,加大現有化工園區整治力度。
二是嚴控“兩高”行業產能。重點區域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鑄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產能,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壓減力度。
三是將“散亂污”企業及集群綜合整治工作推向全國,開展拉網式排查,建立管理臺賬,實施分類處置,重點地區率先完成。
四是深化工業污染治理,嚴厲打擊違法排污,持續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
五是大力培育綠色環保產業。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產業,培育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節能環保服務公司,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和產業綠色化發展,培育新的增長動能。
7、《三年行動計劃》如何做到既順應人民群眾渴望藍天的期盼,又保障北方群眾取暖過冬等基本的民生?
按照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的原則,因地制宜選擇清潔取暖方式,不局限于“煤改氣”,減輕氣源保障壓力。在采用“煤改氣”的地區堅持“以氣定改”,同時為防止出現“氣荒”,要抓好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在采暖季實行“壓非保民”確保群眾用的上氣,清潔溫暖過冬。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擴大中央財政支持清潔取暖試點范圍,完善相關價格政策,確保老百姓用得起。
解讀專家:生態環境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副主任 丁焰
解讀內容:運輸結構調整、機動車污染治理
1、治理大氣污染為什么要調整運輸結構?
我國公路貨運占比較大,公路運輸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高,根據大氣細顆粒物源解析結果,機動車特別是柴油車已經成為許多大中城市的首要污染源。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了具體目標要求:計劃到2020年,全國鐵路貨運量比2017年增長30%,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增長40%、長三角地區增長10%、汾渭平原增長25%。
2、在優化調整交通運輸結構方面,已經取得了哪些工作進展?
一是天津港等環渤海港口煤炭集疏港運輸實現“公轉鐵”。
二是全國鐵路貨運占比扭轉多年連續下滑趨勢。
三是相關部門單位和地方積極推進運輸結構調整。發展改革委牽頭研究制定京津冀地區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方案,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入推進綠色交通發展的意見》,鐵路總公司積極推進唐山地區礦石疏港運輸。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