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9-05 10:06
來源:蚌埠市人民政府
持續加大“三車”聯合執法整治力度,嚴禁非密閉散裝物料車、未沖洗帶泥車輛進入市區道路,散裝物料運輸車進城必沖洗的長效管理工作機制。(責任單位:市公安局負責西出口,市交通局負責南出口,市行政執法局負責東出口)
6.加強環城國省道路機掃保潔。加強對繞城國省干線公路的揚塵清掃清洗力度,繞城國省干線公路每日至少清掃2次,清掃要采用水沖清掃或負壓吸掃方式,有效減少繞城國省干線公路的起塵量。(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牽頭部門:市交通局;配合部門:市行政執法局)
(五)加強其他污染防治,控制各類露天焚燒(控燒)。
1.推進秸稈、垃圾等綜合利用和禁燒。建立健全還田利用、收儲運銷、產業增值、政策扶持四大支撐體系,不斷改進農業領域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利用方式,大幅提升能源化、工業原料化利用水平。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2018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產業化利用量占利用總量的比例達到30%以上。加大秸稈禁燒督查力度,嚴格落實禁燒責任制,加強衛星遙感及無人機等應用,建立秸稈禁燒網格化監管機制,實現對轄區內秸稈禁燒工作的全方位、全覆蓋、無縫隙監管,努力實現全年全域“零火點”目標。(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牽頭部門:市農林委、市環保局;配合部門:市發改委)
加強農村及城市周邊垃圾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禁止焚燒垃圾。(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牽頭部門:市行政執法局)
2.強化餐飲油煙和露天燒烤治理。深入推進餐飲服務業行業綜合整治,提升文明城市管理水平。2018年5月底前,制定專項實施計劃,完成全市餐飲服務單位摸底排查工作,確定整治對象。2018年8月底前,市區中環線內、三縣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內餐飲服務單位(含早餐店)嚴禁使用散煤、煤泥、蜂窩煤、木材等非清潔能源,全部完成清潔能源改造,逾期未完成的,一律停業整改。對未安裝油煙凈化設施、不正常使用油煙凈化設施或者未采取其他油煙凈化措施,超過排放標準排放油煙的,依法停業限期整治,在完成整治、完善相關證照手續、驗收合格后,方可恢復營業。將餐飲“煤改氣”、油煙凈化器安裝、運行情況納入“數字城管”網格員日常巡查內容,對發現油煙污染行為的,依法實施處罰。各縣、區要制定餐飲服務業布局發展規劃,科學合理設置餐飲集中飲食街區和經營網點。(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牽頭部門:市行政執法局;配合部門:市工商質監局、市商務外事局、市環保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
繼續加強源頭管理,對餐飲經營者進行名稱核準時,一次性告知餐飲經營者《大氣污染防治法》的規定,不得在居民樓、未安裝專用油煙通道的商住一體樓內開設餐飲服務項目。(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牽頭部門:市工商質監局;配合部門:市行政執法局)對新建小區配建的可餐飲商業用房,應配套專用油煙管道、污水處理設施和預留天然氣管道,并納入規劃設計、施工監理等內容。(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牽頭部門:市規劃局、市住建委)
3.持續開展煙花爆竹禁限放工作。各區要嚴格落實《蚌埠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規定》,市區中環線以內為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區域,任何時間均不得燃放煙花爆竹;市區禁放區以外的區域為限制燃放區域,限制燃放區域內除國家法定的春節假期和婚、喪事以外,其他時間禁止燃放煙花爆竹。2018年5月底前,懷遠縣、五河縣出臺本轄區煙花爆竹禁放規定,并做好相關禁放工作。(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牽頭部門:市公安局;配合單位:市安監局、市行政執法局、市供銷社)
(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能力建設,提升監測預警水平。
1.加強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水平。完善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會商機制,全面提高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根據氣象條件變化趨勢,利用天氣形勢、區域綜合觀測站及移動在線源解析等環境氣象綜合觀測數據,結合實時環境空氣質量及本地大氣污染物排放源情況,及時預報未來3天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預測未來可能出現重污染天氣時,加強會商,及時發布空氣質量預報信息。加強重點空氣質量變化分析研判及重污染過程發生、擴散和消退研究分析,及時做好特殊區域污染調查研究,為大氣治理決策提供科學技術支撐。(牽頭部門:市環保局;配合部門:市氣象局)
2.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工作。建立重污染天氣工業企業限、停產應急減排清單,按行業細化限停產應急管控措施,按照“一廠一策”的要求,采取輪流停產、限時停產、停產或限產大氣污染物排放設備或工序的方式,達到應急管控目標,督導重污染天氣下應急響應時,相關工業企業落實停限產措施。(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牽頭部門:市經信委;配合部門:市環保局、蚌埠供電公司)
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力爭實現大氣污染物濃度“削峰”。(牽頭部門:市氣象局)重污染天氣達到相應級別時要及時提醒公眾采取防護措施。(牽頭部門:市環保局;配合部門:市文廣新局)
3.優化空氣質量監測網絡。貫徹落實“十三五”國家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優化調整要求,配合全省完善我市自動監測站點布點分布,加強縣區級空氣質量監測數據質量管理,實現縣級空氣質量自動站監測事權上收,交由省里統一管理。逐步開展大氣污染立體觀測能力建設,科學分析空氣質量,精細化管理各類空氣污染物。(牽頭部門:市環保局;配合部門:市財政局)
4.加大大氣污染防治科研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大氣污染防治相關科研立項,加強灰霾、臭氧的形成機理、來源解析、遷移規律和監測預警等研究,為污染治理提供科學支撐。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控制、柴油機(車)排放凈化、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方面的技術研發,推進技術成果轉化應用。(牽頭部門:市科技局;配合部門:市環保局、市財政局)
組織力量全面摸排轄區內各類污染源情況和底數,啟動編制全市大氣環境功能區劃、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著力解決大氣環境方面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空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牽頭部門:市環保局;配合部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