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9-17 09:10
來源:生態環境部
在新時代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必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敢于啃政府職能轉變的“硬骨頭”,推動生態環境部門從以直接管理為主轉向監督管理為主,當好“監管者”,推動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構建“大生態環境保護”格局。要把不該由生態環境部門管理的事項交給市場或社會,把該管的事項切實管住管好,努力在破解政府職能缺位、錯位、越位問題上探索走出新的路子,積極推進生態環境管理理念進步、管理方式變革、管理手段創新、管理效率提升。要將生態環境事業發展放在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大框架下來認識、來推進,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改革生態環境系統內部管理制度,進行行政流程再造。要最大程度對接群眾需求,最大限度減少審批許可,從源頭上減少權力尋租問題,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部門的公信力和執行力,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二、準確把握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面臨的形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放管服”改革的決策部署,不斷加大簡政放權和職能轉變力度,持續推動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為各類市場主體減負擔。大力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事項,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系統在簡政放權、尤其是大力清理行政審批事項方面力度很大,成效也比較明顯。取消“環保設施甲級資質認定”等4項、下放“危險廢物經營許可”等2項本級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建設項目試生產”等13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審批事項。取消“環評機構資質”“環保竣工驗收”等2項行政審批事項,已經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待相關法律修改后實施。下放火電、油氣田開發、鋼鐵、有色、船舶等57項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權限,將13類項目由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降為編制報告表或填報登記表,對環境影響很小、依法只需填報登記表類項目,由審批改為告知性備案。
加強行政事業收費和涉企收費監管,取消核安全技術審評費、城市放射性廢物送貯費、環境監測服務費、進口廢物環境保護審查登記費、化學品進口登記費等5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積極推動排污費改為環保稅;將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等社團會費和其他收費項目在生態環境部網站集中進行公示。
進一步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全國358家環保系統環評機構已全部完成脫鉤。取消“竣工環保驗收監測或調查”“新化學物質理化、健康毒理、生態毒理測試”等2項中介服務事項。發布《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生態毒理測試數據現場核查指南》,重點針對新化學物質生態毒理學測試數據的真實性和可追溯性進行監督檢查,并建立終身責任制。
二是為促進就業創業降門檻。推進“證照分離”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試點改革,落實國務院《關于在更大范圍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支持在浦東試點基礎上,將“證照分離”改革試點范圍擴大到天津等地的10個自貿試驗區。積極配合發展改革委,提出生態環境領域的負面清單,并納入《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8年版)》。加快生態環境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研究,跟蹤研究7個試點部門和各地權力責任清單,開展生態環境部權力責任清單前期研究工作,梳理權力責任事項、設計清單框架、確定清單內容。
三是為激發有效投資拓空間。深入推進投資項目環評審批改革,多次修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適當簡化環評文件類別,報告書類別項目由40%降至38%;告知性備案實現網上辦理,用戶從注冊、填報到成功提交平均用時10分鐘。加快清理規范環境認證事項,組織開展中國環境標志改革試點,鼓勵更多第三方機構開展認證活動,提高市場化水平,進一步增強認證標準的統一性和權威性。加快培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等新興環保市場,會同財政部印發《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積極培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市場主體;聯合印發《關于政府參與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的通知》,充分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促進污水垃圾處理行業持續發展。
四是為公平營商創條件。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監管“雙隨機、一公開”,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執法“雙隨機、一公開”工作的通知》,實現全國所有市、縣級環境執法機構“雙隨機、一公開”全覆蓋。今年上半年,全國采用“雙隨機”方式開展生態環境執法檢查26.3萬家次,隨機抽查發現并查處違法問題1.3萬個。嚴厲打擊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推動出臺《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嚴肅查處山西臨汾等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約談相關地方政府。建立健全生態環境領域失信聯合懲戒機制,聯合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制定《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等文件,全國已有超過10個省級、60個市級、200個縣級生態環境部門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持續向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推送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等企業環境信息,推動商業銀行將按日計罰、行政拘留等重大行政處罰文書納入信貸審批和貸后監管流程。
五是為群眾辦事生活增便利。持續開展“減證便民”行動,進一步壓縮行政審批申請材料、辦理時限,新化學物質網上申報及本地管理系統、核設備監管信息系統上線運行,國家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管理系統完成升級改造,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審批申請材料進一步優化。2018年上半年生態環境部共受理行政審批事項11347件,全部按時辦結,實現審批時限“零超時”。推動生態環境數據聯網共享,組織開展環保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專項督查和各類非涉密信息系統調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主題信息資源目錄編制,完成部內生態環境信息資源目錄梳理和涉及10個部委的生態環境大數據資源主題目錄,完成16個司局69個業務系統數據整合。進一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完成生態環境部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改造,啟動生態環境部政務服務綜合平臺項目建設。建立網上審批數據資源庫,整合集成建設項目環評、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等行政審批系統,構建“一站式”辦事平臺。
地方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推動“放管服”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和成效,涌現出一批具有生態環境系統特色的鮮活經驗,為其他地方推進“放管服”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