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0-31 16:01
來源:生態環境部
作者:中國大氣網整理
“認為京津冀今年秋冬季PM2.5等減排目標設定降低了”是對方案的誤讀
路透社:有自媒體認為,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中國開始放松治理污染的力度,以刺激經濟增長。如近日出臺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3%左右,但去年要求是下降15%,今年的目標太過寬松。對此您怎么看?
劉友賓:按照國務院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要求,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對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下降比例”“重度及以上污染減少天數”提出目標任務,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下降3%左右,汾渭平原下降4%左右。應該說,這個目標的設定是實事求是的,是經過專家反復論證的,是經過有關方面和地方反復研究的,是根據目前我們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空氣質量改善的進程而確定的。實現這個目標,壓力還是非常大的,任務也是非常艱巨的。認為今年這個目標設定降低了大氣污染防治力度,是對方案的誤讀。
方案目標的確定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堅持穩中求進。大家知道去年通過攻堅行動很多地方藍天白云重現,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不斷增強,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去年攻堅行動取得的成果里面既有人努力的因素,也有天幫忙的因素。據專家評估測算,在PM2.5下降的25%比例中,“天幫忙”占三分之一左右,即“天幫忙”導致PM2.5濃度下降8.5%左右。今年,在正常氣象條件下,要保證空氣質量同比不惡化,我們首先要通過“人努力”抵消去年“天幫忙”8.5%的下降比例,再加上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3%,實際上,我們今年空氣質量改善任務為11%以上。
此外,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12月至明年2月,京津冀、汾渭平原氣溫與歷史平均水平相比可能還要偏高1-2攝氏度,降水量偏低兩成,大氣擴散條件與上年同期相比明顯偏差。綜上來看,完成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3%任務相當艱巨,大氣污染防治力度依然很大。
二是秋冬季目標與年度目標不存在替代關系,各地需在努力完成秋冬季目標的同時,還要保障實現年度目標。秋冬季目標是指2018年10月-2019年3月,年度目標是全年1月到12月,兩者有關系,但不完全相同。今年前期空氣質量大幅改善為全年目標實現奠定了較好基礎。從“十三五”空氣質量改善進度來看,目前總體上也超過時序進度。雖然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幅度較去年有所降低,但并未降低年度目標要求。
三是尊重空氣質量改善的客觀規律,確定空氣質量改善目標。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不斷深入,在區域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的同時,減排空間也進一步收窄,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包括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等,這些結構優化調整不是一蹴而就的,效果也不可能立即顯現。要充分認識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往后降低1微克都越來越困難。
為確保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按期完成,我們在攻堅方案中提出進一步任務要求和保障措施。一是強化治本之策,立足結構優化調整,著力建立污染減排長效機制;二是強調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強對地方和企業的差別化指導;三是嚴禁各地采取“一刀切”方式,嚴格依法依規,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是黨和政府立足中國國情、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做出的戰略抉擇。我們將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定不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全力以赴確保完成既定的各項環境目標任務,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環境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碳排放交易體系從啟動到實際交易 需要經歷一段時間作相關工作準備
經濟觀察報:自去年12月,我國啟動碳排放交易體系以后,目前我國碳市場建設情況如何?有媒體稱,目前碳市場仍沒有完成一筆交易,沒有實質性進展,請問存在哪些問題?
李高: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這項工作也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扎實工作、逐步推進。
剛才我講扎實推進,怎么體現?早在2011年,我們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重慶、廣東和深圳等7個省市就啟動了地方碳交易試點工作,為建設全國碳市場摸索規律、探索經驗。試點工作啟動以來,相關的省市做了非常大的努力,體現了敢于創新的擔當精神,相關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截至今年8月底,試點地區的碳排放配額交易量達2.6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交易額約60億人民幣,企業的履約率保持較高水平,試點碳市場范圍內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實現“雙下降”,試點地區在碳市場制度建設和實際運行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培養了專業人才隊伍,這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地方碳交易試點工作自2011年啟動,但實際交易是在2013年6月以后陸續開展的,存在一定時間差,也就是說碳市場的工作需要一段時間作相關工作準備。
在推動地方試點的過程當中,我們在與我國實際國情相結合的基礎上,從制度建設、市場管理運行的各方面積極學習借鑒國際經驗,特別是歐盟和美國加州的碳市場。同時,我們也從國際碳市場實際運行出現的問題當中認真汲取教訓,逐步的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
去年底,經國務院同意,我們發布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標志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正式啟動。這個方案是全國碳市場建設的一項重要成果,明確了我國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提出了碳市場建設各方面的目標任務,同時也明確了率先從發電行業起步,按照先易后難、穩中求進的安排,分階段、分步驟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加強防范金融等方面風險的工作要求。碳市場建設還要充分發揮碳市場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的作用。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