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09 11:07
來源: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5.加快推進其他重點工作任務落實。提升大宗物料鐵路貨運量、露天礦山綜合整治、高排放車輛深度治理、岸電設施建設與使用等工作,按照《山東省加強污染源頭防治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山東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方案暨2013—2020年大氣污染防治規劃三期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安排部署加快推進。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市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放在重要位置,作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關鍵舉措。各市政府作為責任主體,主要負責同志是第一責任人;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山東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方案暨2013—2020年大氣污染防治規劃三期行動計劃(2018—2020年)》職責分工,積極落實相關任務要求。各市要制定本區域的具體落實方案,分解目標任務,落實相關部門和單位“一崗雙責”責任,科學安排指標進度,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完成。
(二)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認真配合生態環境部對7個傳輸通道城市持續開展的強化專項督查,對督查發現的問題實行“拉條掛賬”式管理,第一時間督促整改,及時解決突出問題。同時,各市要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對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落實不力、環境問題依然突出且環境質量改善不明顯甚至惡化的縣(市、區),加大督查和問責力度,對不作為、慢作為,甚至失職失責等問題,通過厘清責任、調查取證、移交移送,對相關責任人實施嚴肅問責,切實傳導壓力。根據全省和各市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省生態環境廳適時開展對其他10個市督查工作,督促解決突出問題。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統籌中央和省級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加大支持力度,優化使用方式,向傳輸通道城市和任務量較大的城市傾斜。各市全面加大本級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支持力度,重點用于散煤治理、高排放車輛淘汰和改造、工業污染源深度治理、燃煤鍋爐替代、環保能力建設等領域。支持依法合規開展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建設。
完善上網側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延長采暖用電谷段時長至10個小時以上,支持具備條件的地區建立采暖用電的市場化競價采購機制,采暖用電參加電力市場化交易谷段輸配電價減半執行。農村地區利用地熱能向居民供暖(制冷)的項目運行電價參照居民用電價格執行。出臺港口岸基供電優惠政策,降低岸電運營商用電成本,鼓勵各地加大對港口岸電設施建設和經營的補貼力度。支持車船和作業機械使用清潔能源。提升鐵路貨運服務水平,鼓勵貨運企業運用靈活的運價機制,降低鐵路運輸成本。落實好對高污染、高耗能和產能過剩行業的差別化電價、水價政策,對限制類、淘汰類企業大幅提高電價,支持各地進一步提高加價幅度。各地要健全供熱價格機制,合理制定清潔取暖價格。
(四)全力做好電源氣源供應保障。
各級、各有關部門和相關企業要從講政治的高度,按照國家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和冬季保供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切實保障采暖季電源氣源穩定供應和價格穩定。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天然氣銷售公司要及早謀劃部署,確保氣源充足供應,加快推進儲氣庫、沿海液化天然氣(LNG)應急調峰站等設施建設。各市要積極主動開拓氣源,承擔分級儲氣責任,加快城市儲氣設施建設進度;建立健全燃氣應急儲備制度,協調行政區域內相關企業通過自建、合建、租賃儲氣設施或購買第三方儲氣服務、儲氣氣量等方式,逐步具備年平均3天供氣量的應急儲氣能力。實施氣代煤的地方須具備相應的儲氣調峰能力。優化天然氣使用方向,確保突出重點,新增天然氣量優先用于城鎮居民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實現增氣減煤;不再新建天然氣熱電聯產和天然氣化工項目。各市要建立調峰用戶清單,夯實“壓非保民”應急預案。
各市對“煤改電”配套電網工程建設應給予支持,統籌協調“煤改電”“煤改氣”建設用地。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要加大與清潔供暖相關的配電電網改造力度,與相關城市統籌電代煤工程的規劃和實施,按照“散亂污”企業取締處置要求和工業企業錯峰生產要求,嚴格落實電力供應要求。各市要建立電力和燃氣管網快速應急搶修隊伍,確保發生電力和燃氣管網事故狀態下,群眾生產生活不受影響。
(五)配合生態環境部落實考核問責要求。嚴格落實國家和省有關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配合生態環境部做好針對7個傳輸通道城市大氣污染治理責任不落實、工作不到位、污染問題突出、空氣質量惡化的督察工作,以及重點攻堅任務完成不到位,或者環境空氣質量改善不到位且改善幅度排名靠后的量化問責工作。省生態環境廳將繼續每月公開全省17城市及164縣(市、區)空氣質量現狀和改善情況排名,向空氣質量改善幅度達不到序時進度或重點任務進展緩慢的城市下發預警函。配合國家做好有關約談問責和實行區域環評限批等工作。按照國家要求,對發現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考核結果直接認定為不合格,并依紀依法追究責任。
(六)加強輿情引導和宣傳教育。各市要統籌安排宣傳引導工作,制訂本地攻堅行動宣傳方案,切實做好采暖季大氣污染防治輿論引導和輿情監測工作。每月召開一次新聞發布會,通報攻堅行動進展情況,主動回應媒體和公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積極轉發推送上級生態環境部門微博、微信公眾號信息,擴大系統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協調電視臺設立“曝光臺”欄目,按照國家要求,每周一至周五報道突出環境問題及整改情況,播出時長3分鐘左右。組織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引導、鼓勵公眾自覺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攻堅行動的良好氛圍。
要建立健全環保信息強制公開制度。重點排污單位及時公布自行監測和污染排放數據、污染治理措施、重污染天氣應對、環保違法處罰及整改等信息。已核發排污許可證的企業按要求及時公布執行報告。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生產、進口企業依法向社會公開排放檢驗、污染控制技術等環保信息。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企業通過電子顯示屏等方式向社會公開環境信息,接受社會監督。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