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23 10:50
來源: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
27、動態更新各類施工工地項目清單。2018 年11 月30 日前,市級相關主管部門須建立和完善全市各類施工工地項目清單,并實現月更新。相關工地清單信息須每月上報市大氣辦、市揚塵辦;市環保局須每周一將上周相關空氣質量監測結果通報各區(市)縣政府及市級相關部門。
28、強化渣土運輸車監督檢查。強化對渣土運輸車的監督和檢查,嚴查嚴處《名錄》內運輸車輛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并納入渣土運輸企業信用等級考核;對《名錄》外車輛非法在我市從事渣土運輸的違法行為依法實施頂格處罰。
29、強化道路揚塵管控。提高中心城區城市道路及進出城城市快速路、郊區(市)縣建成區主要道路“洗、掃、沖、收”機械化作業頻次,每日不少于2 次(預測氣溫低于0℃及以下除外);夜間時段強化對運渣車集中行駛道路的保潔、沖洗作業;增加行道樹、綠化帶沖洗除塵頻次。
(五)嚴控面源污染
30、強化露天焚燒巡查。做好大春秸稈禁燒和冬季落葉、垃圾禁燒工作,通過網格化監管和黑斑倒查機制,壓實鎮(鄉)、街道及村(社區)責任。
31、加大面源污染管控力度。針對春節前后煙花爆竹燃放、宗教祭祀活動、臘肉熏制等面源污染行為,分別組織開展專項行動,加強宣傳,倡導綠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強化執法力度,確保各項禁燃禁熏措施落實到位。
32、強化汽修行業VOCs 排放管控。嚴格查處露天噴涂及無證噴涂等違法行為,積極推進汽修行業使用低(無)VOCs 含量原輔材料和產品。汽車修補漆鼓勵使用即用狀態下VOCs 含量不高于540 克/升的產品,其中,底色漆和面漆不高于420 克/升。
33、加強餐飲油煙執法檢查。12 月底前,各區(市)縣開展餐飲油煙專項執法檢查,實現油煙凈化設施與排風機同步運行、定期清洗;對禁止露天燒烤區域內的露天燒烤開展一次專項整治,將整治情況報市城管委,并持續鞏固整治成果。
(六)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
34、加快應急預案修訂工作。按四川省要求完成《成都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2017 年修訂)》的修訂工作。
35、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加強全市重污染天氣的會商、預測、預判、應急響應措施后評估,開展區(市)縣空氣質量預報指導工作。
36、加強科技治霾技術運用。充分利用“走航”監測系統、氣溶膠激光雷達、大氣污染防治大數據應用決策管理系統工程等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科研能力,指導重點區域開展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在重污染期間,組織專家解讀污染成因機理、污染過程、應急措施及應急效果等。
(七)開展冬季大氣專項督查
37、加大督查整改力度。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持續做好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有關工作部署,把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擺在當前督查整改的突出位置,必要時由市領導帶隊督查,通過暗查暗訪、通報約談、追責問效等方式,確保各項措施落地落實。
38、開展專項督查行動。配套制定《成都市2018-2019 年藍天保衛戰冬季戰役督查方案》,分片區、分階段、分行業組織力量開展冬季戰役落實情況督查。
39、強化執法工作機制。全市范圍抽調聯合執法人員,充分利用精準溯源科技手段,發揮網格化監管體系作用,嚴厲打擊偷排漏排超排等環境違法行為,對違法企業進行信用懲戒。
40、實施空氣質量監測周通報制度。繼續開展區(市)縣網格化降塵監測。實施區(市)縣顆粒物(PM10、PM2.5)周通報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41、強化組織實施和統籌協調。對本方案落實情況進行全面督查,對相關市級部門及區(市)縣履職不到位的進行通報,并約談問責。各市級牽頭部門要根據本方案制定任務實施細則,明確工作內容、要求、職責等,強化指導和協調,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各區(市)縣政府要根據本方案和各牽頭部門任務實施計劃,制定任務實施清單,明確工作要求和責任主體。
(二)技術保障
42、市大氣辦建立冬季戰役期間的定期會商制度,會同市氣象局組建重污染天氣應急會商小組和專家團隊。市大氣辦組織開展鄉鎮環保員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培訓,全面提升業務能力,明確職能職責,逐步提高鄉鎮環保員網格化監管能力和水平。市環保局充分應用空氣質量監測微站,做好數據采集、分析、運用,為冬季戰役期間提供有效預測預報數據支撐。市科技局牽頭負責加大科技治霾技術的推廣應用。市氣象局根據市環保局空氣質量預測情況,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三)資金保障
43、市、縣兩級財政部門要加大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支持力度,實施以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為導向的市、縣兩級資金支持政策,切實保障冬季戰役期間會商、培訓、督查等經費需求。
(四)宣傳保障
44、建立宣傳引導協調機制,統籌做好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宣傳報道和輿情監控工作;通過省、市主要媒體、市級相關部門和區(市)縣官方網站、微信、微博等廣泛開展冬季大氣污染防治科普宣傳、重污染天氣期間的信息發布。引導冬季戰役期間公眾低碳生活,提倡綠色出行,形成人人關心、人人參與大氣污染防治的社會氛圍。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