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7-03 10:33
來源:金華市環境保護局
4.空氣污染存在區域性差異。受各地城市規模、產業結構、工業企業活動水平狀況和污染物擴散條件等影響,大氣污染物濃度呈現區域性差異。2017年,磐安縣已全面達標。市區PM2.5和O3超標,PM2.5濃度和O3濃度分別超標20.0%和1.3%。蘭溪市、永康市、武義縣、義烏市、東陽市、浦江縣PM2.5超標,PM2.5濃度分別超標22.9%、20.0%、11.4%、8.6%、8.6%和8.6%。此外,永康市、金華開發區NO2超標。
5.空氣質量受周邊改善情況影響較大。金華位于金衢盆地和浙江中部,受北方和周邊地市輸入性污染較為頻繁,空氣質量改6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根據PM2.5來源解析研究結果,外來輸入污染貢獻達到49%;經氣象模型及環境空氣質量模型分析,周邊區域對金華市PM2.5濃度的影響在50%~62%之間。同時,受輸入性影響和本地污染源疊加,周邊縣(市)O3快速上升,對市區O3防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需要加強區域聯防聯控。
(三)大氣污染物排放特征
根據金華市大氣污染物源排放清單研究結果,2015年金華市主要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可吸入顆粒(PM10)、細顆粒物(PM2.5)的排放量分別為3.66萬噸、5.16萬噸、9.85萬噸、4.07萬噸、1.73萬噸。SO2的排放貢獻主要是固定燃燒源,排放量達到2.55萬噸,占總排放量的69.6%,主要來自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紡織業等生產過程中爐窯的排放。NOx排放主要為移動源和固定燃燒源,移動源貢獻率為62.0%,固定燃燒源貢獻率為23.6%,主要來自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表面噴涂等生產過程中工業爐窯的使用。VOCs排放中工藝過程源和溶劑使用源分擔率最大,兩者合計占排放總量的67.0%。PM10和PM2.5的主要排放來源較為一致,揚塵源和固定燃燒源分擔率最大,分別占比44.9%、34.4%和27.9%、30.0%,其中固定燃燒源主要來自非金屬建材、金屬冶煉和紡織業等爐窯的排放。
二、主要問題與挑戰
(一)治氣難度和壓力不斷增大。盡管近年來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是空氣質量尚未全面達標,PM2.5下降的幅度逐年變窄,O3防治的拐點還未出現,與市民對優質空氣質量的期盼還有一定的差距。同時,經過多輪整治,重點污染源已沒有大幅減排的空間,需要向城鄉面源等更多領域,進一步深挖污染物減排潛力。
(二)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調整到位。金華市能源結構仍以煤炭為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使用率較低。磐安仍未通管輸天然8氣,已通氣的縣市配套管網建設較緩慢,天然氣供應的覆蓋面還很有限,2017年城市管道燃氣普及率僅為30%。近年來,金華市加快了燃煤鍋爐的淘汰和改造力度,但改造后的天然氣鍋爐需要低氮改造,生物質鍋爐排放需要配備高效除塵設施等末端治理。
(三)“低散亂污重”的產業結構有待優化。金華市工業企業數量龐大,小企業眾多,部分行業、區塊的“低散亂污”情況仍較明顯。尤其涉及五金涂裝、紡織印染、包裝印刷、紅木家具等行業,普遍存在產出低、規模小、布局分散、現場環境差等問題,VOCS治理水平低下,給縣(市、區)空氣質量的改善帶來較大壓力,需要進一步深化治理和集聚發展。同時,金華市火電、化工、水泥、電鍍、造紙、印染等重污染高耗能企業雖經幾輪整治后,污染物大幅削減,但排污和能耗比重仍然較大。
(四)交通運輸結構調整進度緩慢。金華市物流、快遞中轉站較多,貨運仍以中重型柴油車為主,貨運從公路走向鐵路的政策引導還較弱,還存在冒黑煙車輛上路現象。非道路移動機械管理空白,大量高排放的挖掘機、推土機、鏟車等施工機械污染嚴重,使用油品質量難以管控,管理機制亟待規范完善。全市機動車保有量每年以兩位數比例增長,帶來大量的污染增量;新能源運輸車輛的推廣使用有限。
(五)城鄉面源污染需要系統精細治理。建設揚塵粉塵排放量占比重,根據2015年金華市區PM2.5源解析研究成果,揚塵污染占本地污染源的20%,縣(市)普遍灑水保潔車輛配備不足,無法滿足治理需求。礦山、碎石場粉塵治理薄弱,部分企業粉碎環節未密閉,存在噴淋等揚塵設施不正常使用現象。餐飲油煙單位油煙凈化裝置定期清洗制度不健全,未形成長效監管機制。城鄉露天秸稈、荒草垃圾焚燒現象時有發生,鄉鎮(街道)屬地責任未能有效落實,網格化巡查機制尚不健全。
(六)大氣環境管理體系有待完善。大氣環境管理體系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深化的環節:一是縣級政府環保主體責任意識有待加強,大部分鄉鎮沒有設立專職的環保機構,各部門間大氣環境管理職責劃分還不夠明確,存在管理交叉或不到位等現象,環保監管合力沒有完全形成。通過后向軌跡聚類分析,金華市常年易受東北方向和西南方向近距離氣團影響,PM2.5和O3濃度的控制需要在區域層次進行聯防聯控。對金華市大氣污染的傳輸途徑、臭氧形成的機理、揮發性有機物組分、空氣質量預警預測等方面的研究還很缺乏。
三、指導思想與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和市委七屆三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和全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要求,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踐行“八八戰略”和“兩山理論”,以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根本出發點,以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為核心,努力解決以PM2.5為重點、兼顧臭氧的大氣污染問題,全面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打贏藍天保衛戰,確保我市按期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為加快建設金義都市區打下更加堅實的環境基礎。
(二)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綠色發展。將環境空氣質量改善作為保障民生的重要內容,強化綠色發展的剛性約束,著力解決危害群眾身體健康、威脅地區環境安全、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大氣環境問題,推進能源結構戰略調整,優化產業布局與結構,提高企業清潔生產水平,推動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形成,實現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
2.綜合評估,科學防治。重點針對影響達標的PM2.5和O3,綜合運用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污染來源解析、數值模型等多種技術手段及成果,有效識別污染來源及成因,科學估算減排潛力,提出精細化、定量化治理要求,有針對性地制定達標措施,做到精準防治。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