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20 13:38
來源:江蘇生態環境
第二,按平均濃度計算,2017年底,全國338個城市的平均濃度是43微克/立方米,到2018年底變成了39微克/立方米,在逐步往35微克/立方米靠近,但是距離35微克/立方米仍然有距離。歐盟28國平均濃度低于15微克/立方米,美國的主要城市平均濃度低于8微克/立方米,如果跟世界衛生組織的最終推薦值10微克/立方米做對比,歐盟平均值已經達到第三階段。所以,我們現在正在為第一階段努力,歐洲已經達到第三階段,美國平均濃度已經到了終極值。注意這是平均值,倫敦、巴黎、紐約還沒有達到15微克/立方米的水平。所以,中國的PM2.5治理還需要長期的努力,距離理想目標還有很長時間。
另外,就是臭氧問題。這么多年,治好了總懸浮顆粒物(TSP),治好了酸雨之后,又出現了霧霾。那么,大氣污染治理到底有沒有成績,做的對不對?對此我的總結是,我們過去經常是來什么治什么,多數時間是在治理,對防的事情做得還不夠,我們高度重視PM2.5治理,但是臭氧問題也開始顯現。盡管大部分O3污染還是輕度污染,不算良,但是如果我們不足夠重視的話就會出現新的問題。所以說未來面臨的非常重要的問題是,既要治PM2.5,又要防治臭氧持續上升。
而根本問題在于,天上的事情的根源在地上,就是地上的排放量。從大氣物理以及大氣化角度進行定量分析,最終在地面治理好這些污染物是核心。
下一步要做好兩個協同控制,第一個協同控制是PM2.5和臭氧,核心問題是VOCs,加大氮氧化物的減排幅度。第二個協同就是碳和霾的協同。
打贏這場戰役仍有四個方面挑戰
第一,要注意臭氧和PM2.5的協同,這是大氣污染治理進入深水期尤其要注意的。PM2.5污染防治剛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遠。
第二,非電工業行業、機動車、揮發性有機物以及氨排放控制,是接下來的減排潛力目標。
第三,能源、產業和交通結構調整的大氣污染削減潛力有待釋放。
最后,要注意通過科技手段的運用來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堅持科技引領,持續提升科技服務能力,構建精細化大氣環境綜合治理體系。
下一步工作目標和治理策略的建議
第一,不能每到一個階段就有全新的措施,任何創新都應該是有傳承的。“大氣十條”做的對的事情要鞏固深化,比如精準施策、全面布局,“京60”目標最后的實現,便是靠全面布局最終打贏的非常好的經驗。又如,從2016年開始,“大氣十條”第一篇稿子里還沒有“雙散”,2016年以后它不斷在調整。另外,對于2+26城市的跟蹤服務和嚴格監管是2017年開始出現的,這些好的做法應該在“十四五”時期持續執行。
第二,重點區域范圍隨著時段的發展應該有新的考慮。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目前國家已經在“藍天三年保衛戰”中也把汾渭地區列進去了,川渝、長江經濟帶也要給予關注。
第三,要持續優化能源、產業和交通結構。實行全國煤炭總量控制,持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集中利用;加強清潔燃料替代,擴大無煤區范圍,推動農村能源清潔化;實施基于環境績效的錯峰生產;創新運輸組織,優化鐵路-公路-水運相結合的運輸結構。
第四,要實施國家減排行動計劃,在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已經開始布局,但是這遠遠不是三年就能完全展開的,還需要“十四五”時期繼續發力。國家柴油機清潔行動計劃,對于氮氧化物和PM2.5濃度降低是非常有潛力的。這些措施對于碳問題有好處,同時它還對黑碳問題、對氣候問題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五,在科技方面,“十四五”時期及中長期空氣質量改善規劃應該有一個頂層設計。開始是五年的“大氣十條”,之后是三年的“藍天計劃”等等。其實規劃的制定應該長短結合。另外,京津冀生態環境重大工程,是國家科技重大工程中的重大項目,在京津冀這個地區如何通過科技支撐,讓它有更充分的體現也尤為關鍵。編制“藍天保衛戰”科技能力建設規劃,還要提升科技能力。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