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1-20 09:19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李曉佳
近幾年,大量民企引入資金實力強的大型國有投資人進入,反向“混改”,也有出于對資金壓力的緩解。
同時,環境產業關系正逐步從上下游、甲乙方過渡到了利益共同體。也使得國有資本聯動環保企業協同治理,成為生態環境“保衛戰”的重要形式。
在這樣的背景下,從2018年開始,國資入股環境企業的案例出現頻率明顯加大,而這一高頻度也延續到了2019年。據中國固廢網粗略統計,2019年至今,出現了近10起國資入股環境企業的案例。
2019(第十七屆)固廢戰略論壇上,薛濤在主題發言中分析了近十年來,生活垃圾焚燒領域內國jin民tui的格局變化(如下圖)。他指出,近十年來,民企在垃圾焚燒領域的規模大概保持在25%左右,還有國企參股民企(即民企的實際控制人是民營企業(民企混合)),這個比例在上升;純國企依然為主力軍,國企在重資產運營中有天生優勢。(相關閱讀:薛濤固廢年度報告(上):大數據看行業及固廢環衛十大影響力企業盤點)
圖中淺紅色表示已經轉移為國企控股(國企混合)的部分企業
同時,我們也發現,國資對環境產業的參與更加深入和全面。不僅很多國資進入環保領域已經從入股走向入主,同時在領域布局上更加深入和專業化。如2019年入股清新環境的國潤環境(現更名為“四川發展環境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早在2013年就與博天環境共同出資組建了水務投資公司開啟了對環保水務的布局。2019年入股清新環境,是其成功邁入大氣治理業務領域的標志性事件。與此同時,四川環投對固廢領域也加緊了布局的腳步,旗下固廢板塊公司——四川發展中恒能與啟迪環境簽署了《合資合作意向協議》,雙方將共同組建合資平臺公司,投資全國范圍內的餐廚垃圾、廚余垃圾處置等項目,共同打造“無廢城市”。
可以說,本輪國資大舉入股環保民營企業是帶了真槍實彈的。在產業結構層面上,國企、民企融合發展,對于行業至關重要。兩者都有存在的價值,具有各自的競爭優勢。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不是誰進誰退,而是都要發展,都要發展的前提是要分業發展。首先是分業發展,然后才是競爭發展。(相關閱讀:國資與環境民企的“乘法效應”)
而在大環保綜合布局的趨勢下,國資密集設立生態環保專營平臺也會繼續涌現。
這一背景下,B方陣區域環境綜合服務集團類企業具有區域性優勢,將獲得更多發展機遇。如,以云南水務為代表的B方陣企業,目前已經開啟了全環保產業鏈的布局和完善。作為中國水務行業領先的標桿企業,云南水務近兩年在固廢大版圖的布局中也不斷延伸,在垃圾分類、環衛、危廢、垃圾焚燒等領域動作頻頻,固廢版圖初具規模。在未來的地方性環保戰隊中間,這類企業的市場機會相對會成倍增加。
但越是在這樣背景下,越是要更好的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在E20環境平臺提交給發改委的《關于支持環境領域民營企業發展的建議》中,提到,在E20研究院劃分的四大方陣中,A、B 方陣大多屬于重資產企業,后者全部為地方國有企業,前者國企民企大概在 7:3 的比例上下。近年來,市政領域的國企、民企占比,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在市政設備及工程領域,仍以中小型民企為主;而在市政投資運營領域,大型建筑型央企通過 PPP 模式不斷進入河道治理等重施工輕運營的 PPP 領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 A 方陣、B 方陣的原有的格局。
而C、D 方陣多以技術創新與裝備制造為主,是民營企業優勢所在,也是其占主導的活躍領域,大部分“小而美”的民營環境企業需要引導與支持,在技術創新、產權保護、市場競爭等激活民企的活力與信心。
民營企業可以揚長避短地參與運營屬性較強并適合自身融資體量的PPP競爭,同時,D類輕資產業務模式適合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參與,比如環境監測、垃圾收運、河道治理中的可移動裝置等。
六、跨界“老鐵”又來了
萬科、阿里、華為等巨頭企業集中布局環保,“智慧”加持,環保蛋糕越做越大
3、818阿里的環保夢想:和首創瀚藍等多家合作,涉足村鎮污水垃圾分類
5、高階玩家的“降維打擊” | 華為、平安聯合體中標深圳市智慧水務一期工程
事件
2019年,跨界布局環保者依然絡繹不絕。但像2019年這樣,一大批響當當的巨頭企業扎推布局環保的現象還是不多見的。
這一年,地產大鱷萬科、通信龍頭中國移動、互聯網巨頭阿里、民族的驕傲華為等等紛紛扎堆參與環保。
這其中,不僅有具體項目的參與,如萬科和中國移動分別中標的監測類項目;也有深入的戰略合作,如前不久,華為與北控集團就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智能城市、智能公園、5G工業應用、工業智能和空氣污染綜合防治等領域開展合作。
阿里對環保產業的布局更加深入,這家多次闖入環保人視野的互聯網頭部企業,已經與多家環境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將其互聯網技術引入環境質量監管、村鎮污水運營、垃圾分類等多個領域。
提示產業關注
雖然受“水十條”等利好政策的推動,環保行業曾掀起了一陣跨界熱浪,中國中車、中國石化、中信、葛洲壩等國企巨鱷,都是在這個時間段開始進入環保行業的。而后隨著PPP熱潮,一些實力雄厚的中央級基建企業也大舉進入環境產業,橫掃市場,如中鐵、中交、中電建等。E20水網固廢網2019年也對跨界而來的企業做了詳細的盤點報道(相關閱讀 【大盤點】818近年來那些跨界進入環保的“巨鱷”們(一) 【大盤點】818近年來那些跨界進入環保的“巨鱷”們(二))
在2019年不少環保領先企業遭遇挫折的大背景下,這樣的跨界行為,還是引發了更多的關注,當然也包含更多的擔憂與質疑。
雖然大批跨界者加速入局,但并不意味著環境產業的門檻在降低。事實上,“水十條”等政策出臺之后,隨著環保督查日益嚴格,環境產業已經進入效果時代,要求環境企業必須向效果負責,這對環境企業的門檻要求更高了。環保行業中確實某些細分領域技術壁壘較低,適合初入者或者外行者進入。但目前更受歡迎的如危廢處置、垃圾焚燒、廢水處理、土壤修復等領域則有較高的技術門檻。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