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2-17 10:14
來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
2020年的春節過得不平靜,全國都在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京津冀“霧-霾”也來搗亂。對微信群、朋友圈備受關注的問題,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及時組織相關專家進行了詳細分析和解讀。
01 大氣污染防治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
雖然過去一個月重污染天氣頻發,但2013年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PM2.5年均濃度逐年下降,北京市2019年PM2.5年均濃度達到42微克/立方米的歷史低值。春夏季PM2.5優良天顯著增加,朋友圈里曬藍天越來越多;秋冬季重污染天明顯減少,污染過程和以往相比持續時間變短、污染程度明顯減輕,即使有“霧-霾”,也不像以前那么“厚重”了。
2013-2020年“2+26”城市PM2.5日均濃度變化
(注:城市自上而下分別為: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邯鄲、邢臺、保定、滄州、廊坊、衡水、太原、陽泉、長治、晉城、濟南、淄博、濟寧、德州、聊城、濱州、菏澤、鄭州、開封、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
大氣污染防治就像治療慢性病,病因是長年積累導致,治病也如剝絲抽繭般需要耐心和毅力,歐美國家比我們用了更長的時間才取得顯著改善,沒有所謂的“特效藥”。上面的數據說明目前“藥方”是正確的,就像一場疫情不會影響我們對國家經濟社會平穩持續發展的信心,幾次重污染也不會動搖我們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信心。
02 大氣污染根源在排放,但跟環境容量密切相關
大氣環境容量是指城市或區域空氣質量達標時,能容納各種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大氣環境是開放、流動的,沒有明確的邊界,因此大氣環境容量會受氣候、氣象條件等因素影響而動態變化。像下圖所示,氣象條件有利(如刮大風)的時候環境容量大,遭遇極端不利氣象條件時環境容量很小。
大氣環境容量隨氣象條件變化示意圖
今年春節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頻繁出現長時間靜穩、強逆溫、高濕的不利氣象條件,導致區域大氣環境容量比平時減少50%以上。特別是北京及周邊城市持續小風,大霧頻發,同時伴隨區域污染傳輸,導致大氣環境容量降幅更大。
典型清潔天和污染天區域內近地面相對濕度和風速分布
(數據來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氣象數據網)
03 春節期間機動車和揚塵排放大幅減少,但工業排放降幅有限,采暖排放還略有增加
一是交通運輸排放大幅下降。和大家的直觀感受一致,全國斷面交通量監測顯示,春節期間全國公路貨車和客車流量較平時降低39-82%,估算交通運輸產生的污染排放量至少下降4成以上。
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全國斷面交通量(數據來源: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
二是施工揚塵排放明顯減少。春節期間施工工地大部分都停工了,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除夕至正月十五區域PM10平均濃度較2019年春節同期下降13.3%。
三是多數重化工企業仍在生產,排放略有下降。春節期間,停工的主要是加工業、輕工業,而鋼鐵、焦化、玻璃、耐火材料、石化化工、氧化鋁、電解鋁等往往存在不可中斷的生產工序,需要常年運轉。相關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全國鋼鐵產量較春節前小幅下降,河北省鋼鐵企業高爐開工率略高于去年,平板玻璃和焦炭產量、原油加工量保持平穩。
2017-2019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點工業產品產量平均月變化(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四是民用采暖需求增加,排放不降反增。由于大量人員返鄉,農村地區居民采暖需求增長,今年春節期間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地監測的SO2/CO比值較節前明顯升高,表明燃煤排放增加。
2020年春節期間SO2/CO比值較春節假期前變化幅度(數據來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五是除夕和元宵節集中燃放煙花,加劇污染累積。北京市PM2.5組分監測顯示,除夕和元宵節夜間煙花爆竹特征組分鉀離子、鎂離子等較日常濃度快速升高幾十倍,也是導致污染加劇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春節期間大氣污染物減排量主要來自于機動車、水泥和其它工業(加工業、輕工業)等,電力供熱、鋼鐵焦化、石化化工等行業降幅小,民用采暖還略有增加,同時疊加煙花燃放污染。總的來看,各類污染物排放量下降30%左右,但由于不利氣象條件下區域大氣環境容量減少50%以上,以及區域內污染傳輸的相互影響,導致部分城市污染物排放量仍超環境容量2倍以上,這是近期“霧-霾”頻發的主要原因。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