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6-17 11:25
來源:浙江省生態環境廳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 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浙江省空氣質量改善“十四五”規劃》,詳情如下:
浙江省空氣質量改善“十四五”規劃
為持續改善“十四五”時期全省環境空氣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深化生態文明示范創建 高水平建設新時代美麗浙江規劃綱要(2020-2035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形勢與挑戰
(一)“十三五”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間,全省深入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高標準部署推進打贏藍天保衛戰,創新開展清新空氣示范區建設,全面推進能源、產業、運輸和用地四大結構調整優化和秋冬季攻堅、柴油貨車治理、工業爐窯整治、揮發性有機物(VOCs)整治和重點領域臭氣異味治理五大專項行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1.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十三五”期間,全省超額完成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打贏藍天保衛戰目標任務,環境空氣質量逐年改善。2018年,在長三角等全國重點區域率先達到國家二級標準。2019年,設區城市首次全部消除重污染天氣。2020年,設區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25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43.2%,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3.3%,較2015年上升9.5個百分點,首次實現縣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全達標和重污染天氣全消除,6個設區城市和44個縣級城市建成清新空氣示范區。
2.PM2.5和臭氧(O3)“雙控雙減”成效初顯。開展PM2.5和O3“雙控雙減”行動,聚焦環杭州灣和金衢盆地重點區域、VOCs治理重點領域、夏秋季重點時段,分區分時分類精準采取強化減排措施。推進VOCs和氮氧化物(NOx)協同控制,強化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等全過程管控,加強季節性O3污染應對,編制首份季節性VOCs強化減排措施正面清單,加強引導,大力推進低VOCs原輔材料替代,實施VOCs源頭替代“百萬”工程,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2020年,全省設區城市O3平均濃度同比下降5.8%,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9.4%。
3.四大結構持續調整優化。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推進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在全國率先完成煤電超低排放改造;強化煤炭總量控制,實現縣以上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全覆蓋,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結構比例為39.8%,比2015年下降12.6個百分點;累計淘汰改造燃煤小鍋爐2.5萬臺,淘汰關停高耗能發電機組72臺,淘汰煤氣發生爐474臺。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完成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83家,淘汰工業行業落后和過剩產能涉及企業9503家,完成2.2萬家涉氣“散亂污”企業清理整頓。運輸結構不斷改善,集裝箱海鐵聯運、內河集裝箱吞吐量雙雙突破百萬標箱,累計淘汰老舊營運柴油貨車5.16萬輛,公交車和出租車清潔能源比例達80%,全省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42萬輛;基本實現京杭運河水系水上服務區岸電設施全覆蓋,累計建成岸電設施1101套。用地結構不斷優化,嚴格落實“7個100%”揚塵防控長效機制,全省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30.26%。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和露天禁燒,全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95%以上。累計完成788個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建成綠色礦山346家,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三年專項行動。
4.工業廢氣治理深入推進。制定發布工業涂裝、燃煤電廠、制鞋等大氣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和燃煤電廠固定污染源廢氣低濃度排放檢測技術規范,全面執行國家排放標準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積極推進超低排放改造,全省大型煤電機組和在用燃煤熱電鍋爐全面達到超低排放,開展鋼鐵、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實施工業廢氣治理“十百千”工程,以石化、化工、包裝印刷等10個行業為重點,完成102個重點工業園區廢氣整治、3223個工業廢氣治理項目。開展工業爐窯排查治理,淘汰改造工業爐窯3321臺。全省371家石化和連續生產化工企業全面開展泄露檢測與修復(LDAR)。
5.大氣環境監測監控能力不斷加強。積極建立覆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的天、地、空一體的大氣環境監測監控體系,基本建成浙江省大氣復合污染立體監測網絡,實現城市環境空氣質量7天的預報能力。建成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171個,其中國控站47個、省控站106個、超級站3個、背景站2個、區域站11個、遙感站1個和移動站1個。基層大氣環境監測能力顯著增強。推進環境空氣自動監測逐步向工業園區、鄉鎮、農村延伸,累計建成工業園區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100個、鄉鎮站600多個、沿海沿江主要港口和重要物流通道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41個。加強VOCs監測能力建設,11個設區市全部建成VOCs分析實驗室。建成遙感監測(黑煙抓拍)設備200余套,每年監測柴油車800萬輛次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全省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取得積極成效,持續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但仍面臨以下問題:
一是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基礎不夠穩固。2020年,受疫情影響,疊加有利氣象條件,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大幅改善,進一步改善的難度也隨之加大。經空氣質量模型模擬評估,2020年全省PM2.5受疫情、有利氣象條件影響,分別下降2.8微克/立方米、1.2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分別上升1.8個百分點、1個百分點。二是O3污染逐漸凸顯。“十三五”期間,全省各項大氣主要污染物指標濃度和超標天數持續下降,但是O3平均濃度呈波動上升趨勢,O3超標天數占比增加,2020年O3平均超標天數19.7天,占總超標天數的80.7%。三是能源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進一步降低化石燃料使用,但我省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占比仍較高,天然氣高度依賴省外調入和進口,可再生能源受資源稟賦制約,能源保障壓力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難度較大。四是運輸結構調整面臨深層次壓力。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轉變,公路貨運量占比仍過高,內河航運瓶頸依然突出,大宗貨運鐵路專用線接入比例較低,柴油貨車仍是移動源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五是臨港重化工業布局高度集中。環杭州灣區域重化工等傳統高能耗、高排放產業占比較高,以及產能快速增加,大幅抵消了該地區其他行業大氣污染物減排成果,對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帶來挑戰。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