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02 14:36
來源:中國水網
4. 綠色金融重點工程。實施"金融+生態"工程,推動金融機構將環境評估納入流程,在投融資行為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創新豐富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保險、綠色投資產品支持高耗能產業轉型升級。制定一批合宜適用的綠色金融標準,推廣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標準,打造環境信息披露"先行示范區"。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行動。
第四章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體系構建生態安全格局
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推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空間格局、經濟布局。
第一節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強化主體功能管控,加快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形成"一核兩極多支點、一鏈兩屏多廊道"的網絡對流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細化主體功能區分區,優化資源要素配置與生產力空間布局,強化陸海統籌發展,科學布局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構建"中心引領、環珠崛起、兩極騰飛、綠屏拱衛、藍色拓展、全域美麗"的空間發展格局。優先保護生態空間,整體改善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全面增強生態產品供給功能;因地制宜安排農業空間,完善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功能;統籌協調城鎮空間,體現良好的城市區域空間形態,支撐科學合理、高質量的美麗國土空間格局;合理劃定海洋生態空間與海洋開發利用空間,統籌海洋生態保護、資源開發和空間利用。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堅決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強化城鎮開發邊界對開發建設行為的剛性約束作用,防止城鎮無序蔓延。加強陸域和海域空間分類管控,處理好開發建設與保護的關系,陸域生態空間要嚴格保護、加強修復,海洋空間要堅持保護為主、適度開發。
形成"一核兩極多支點"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強化珠三角核心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推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形成帶動全省發展的主動力源。支持汕頭、湛江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培育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推動港產城有效銜接、聯動協同,把東西兩翼地區打造成全省新的增長極,與珠三角沿海地區共同打造世界級沿海經濟帶。建設若干個重要發展支點,增強汕尾、陽江的戰略支點功能,支持肇慶發揮面向大西南樞紐門戶作用,打造珠三角產業轉移承載地、產業鏈延伸區和產業集群配套基地,增強韶關、清遠、云浮、河源、梅州等市中心城區的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承載能力。
構建"一鏈兩屏多廊道"的國土空間保護格局。構建以沿海防護林、濱海濕地、海灣、海島等要素為主體的南部海洋生態保護鏈,加強陸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加強以南嶺山地為核心的北部環形生態屏障和以山地、森林為主體的珠三角外圍生態屏障整體保護,強化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加強以重要河流水系和主要山脈為主體的生態廊道保護和建設,形成通山達海的生態廊道網絡系統。重點保護南嶺山地、鳳凰山-蓮花山、云霧山等山脈,提升天露山、鼎湖山、筆架山、南昆山、羅浮山、蓮花山等區域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加強重要河口、海灣、海島以及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統籌以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鑒江等骨干河流水系為主體的生態廊道網絡體系。
第二節 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建立和完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強化空間引導和分區施策,構建與"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相適應的生態環境空間格局。
推動珠三角核心區優化發展。對標國際一流灣區,強化創新驅動和綠色引領,實施更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筑牢珠三角綠色生態屏障,加強區域生態綠核、珠江流域水生態系統、入海河口等生態保護,大力保護生物多樣性。強化廣州、深圳"雙核"驅動作用,提升國際化、現代化水平,增強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積極推動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等區域重大戰略平臺發展。引導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先進材料等戰略性支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發展,推動已有石化工業區綠色化、智能化、集約化發展,加快發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前沿新材料、區塊鏈與量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茖W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新建項目單位產品(產值)能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逐步推動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全覆蓋。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加快推進"三舊"改造和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新建項目原則上實施氮氧化物等量替代,揮發性有機物兩倍削減量替代。
推動沿海經濟帶協調發展。東西兩翼著力優化產業布局,打造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區。加強以云霧山、天露山、蓮花山、鳳凰山等連綿山體為核心的天然生態屏障保護,強化紅樹林等濱海濕地保護,嚴禁侵占自然濕地,實施退耕還濕、退養還灘、退塘還林。推動重大產業向東西兩翼沿海地區布局,建設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先進核能、海上風電等產業,建設沿海新能源產業帶。優化能源結構,鼓勵使用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茖W合理利用岸線資源,提高岸線和海域的投資強度、利用效率。嚴格執行練江、小東江等重點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進一步提升工業園區污染治理水平。新建項目原則上實施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量替代或減量替代。
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按照"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的原則,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提高生態安全保障和綠色發展能力。重點加強南嶺山地保護,推進南嶺國家公園建設,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與生物多樣性,構建和鞏固北部生態屏障。引導工業項目科學布局,新建項目原則上入園管理,推動現有工業項目集中進園。支持韶關、河源、梅州、清遠、云浮等地依托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平臺,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生物醫藥、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推動綠色鋼鐵、有色金屬、建筑材料等先進材料產業集群向規?;⒕G色化、高端化轉型發展,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積極推動中高時延大數據中心項目布局落地??茖W布局現代農業產業平臺,打造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積極開發紅色文化、南粵古驛道、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旅游資源,打造粵北生態旅游圈。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