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8 11:43
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
2022年4月25日上午,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舉行了“2022年北京市揚塵污染防治新聞發布會”。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許藝凡通報了2021年北京市揚塵污染防治工作措施、成效及2022年總體工作思路、重點;土壤生態環境處副處長王愛平參加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主持人(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宣傳教育處處長郭萌):各位記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北京市揚塵污染防治新聞發布會。揚塵是北京市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也是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近年來,北京市下足“繡花”功夫,通過“組合拳”,開展揚塵精細化管控。2021年發布的新一輪PM2.5源解析結果表明,在本地排放各類源絕對量整體實現“瘦身”的情況下,揚塵源占比降至11%,相較上一輪源解析結果降低了5個百分點,揚塵管控成效明顯。
揚塵管控,講究的是細致。那么北京市的揚塵管控究竟是怎么做的?2021年管得怎么樣?今年又有哪些重點任務和舉措?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會解答這些相關問題。
首先向各位介紹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嘉賓: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許藝凡;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處副處長王愛平。
下面,首先請許藝凡處長通報2021年北京市揚塵污染防治成效及2022年的工作思路和重點。
許藝凡(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感謝對本市揚塵管控工作的支持。揚塵治理的精細程度,體現在城市潔不潔凈,市民直觀感受好不好,影響著北京的空氣質量,也是一個城市清潔度的標志。
2021年北京市多措并舉、科學治塵,年度降塵量降至4.1噸/平方公里·月。2022年,北京市攻克重點、以克論凈,一季度降塵量同比下降57.4%,降至2.9噸/平方公里·月;道路塵負荷實現連續同比下降,降至0.58克/平方米。
在2021年,春季多達14次外來沙塵過程,給揚塵管控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外部的輸入,與城市運行的各類揚塵源影響疊加,成為城市管理、揚塵治理的難題。
為了破解難題,北京市從“三個強化”著手。到2021年第4季度,各月降塵量達到了有正式監測數據以來的最低水平。
一是強化規范管理。出臺了一系列的標準政策,以施工圍擋為例,圍擋設置多高,采用什么材質,才能有效防止施工揚塵外溢,考驗著管理的規范程度。那么針對一些工地施工圍擋設置不規范、效果不明顯等問題,本市編制了施工圍擋標準圖集,印發實施了施工圍擋治理年度工作方案,加強了施工圍擋制式規范。再如,針對農用地中產生揚塵的問題,印發實施了《北京市耕地揚塵管控工作方案》《北京城市“揭網見綠”簡易綠化技術指南》等,強化了播種綠化過程中的技術指導和規范管理。同時,針對部分道路積塵的問題,修訂了《城市道路清掃保潔質量與作業要求》,促進道路清掃保潔規范開展作業,制定《道路塵負荷車載移動監測與評價技術規范》的地方標準,客觀評價道路揚塵的狀況,這是強化規范管理。
二是強化屬地管理。屬地管理到位,落實落細揚塵管控各項措施,是治塵見實效的重中之重。2021年,城市管理部門完善了路面塵土殘存量檢測機制,檢測數量同比翻一番,檢測結果在媒體公開并與環衛考核相掛鉤,促進各區提升屬地的清掃保潔效果;市生態環境局定期公布粗顆粒物濃度和道路塵負荷的監測情況,通過倒排名有效傳導壓力,促進落后的街道(鄉鎮)提升屬地精細化管理水平。其中粗顆粒物排名靠后的部分街道(鄉鎮),通過強化屬地管理退出了全市的后30名。
三是強化精準管理。重點區域、關鍵點位強化監測管理,地上有“千里眼”、天上有“照相機”,以科技促進精準管理。全市搭建可視化、智能化揚塵視頻監管平臺,動態實現視頻監控設備聯通率100%。視頻監管平臺接入城市管理、水務、園林綠化、交通等行業工地的視頻信號,用地上的“千里眼”一目了然掌握重點工地的揚塵管控情況,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齊抓共管。同時,利用高分辨率的衛星,用天上的“照相機”動態識別全市未管控裸地情況,促進裸地揚塵治理。另外,實時監測粗顆粒物,對于新設立的街道(鄉鎮),及時增布點位,提供動態數據,提升屬地的精準管控水平。
到2022年,雖然一季度取得了揚塵管控工作的較好效果,但管理成效還不穩固。目前,進入外來沙塵影響的高發時段,且近期建筑工地、道路施工等陸續大規模復工,揚塵管控進入年度攻堅期。北京市將聚焦關鍵環節,突出重點領域,針對季節特點從”五個持續”齊抓共管。
一是持續加強控制“二次揚塵”。沙塵天氣過后,沉降的塵土受到車輛行人等擾動,易形成“二次揚塵”。要及時加強除塵保潔,提升背街小巷保潔作業的覆蓋范圍,在最短時間內,最大程度減少沙塵帶來的持續性影響。
二是持續嚴格管控“土方施工揚塵”。土方工程包括土方的開挖、填筑、運輸等,是施工揚塵管理的重點。一些工地采用天幕、封閉式施工等作業方式,大幅減少了土石方階段的揚塵外溢。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提出了嚴格土方濕法作業,物料堆放覆蓋、場內路面硬化、現場規范圍擋等具體要求。其他施工行業的主管部門也針對特點提出了更為細致的管理要求。各施工單位應嚴格執行。各級城管執法部門將重點開展巡查,發現問題嚴格處罰。
三是持續全流程管理“出口道路揚塵”。如果說施工揚塵的影響是“點”,那么道路揚塵的影響就是“線”。把施工產生的揚塵治理好,不讓它們上路產生更大的影響,關鍵是要守住工地的出口,落實好建筑工地的“門前三包”各項要求。同時,嚴管渣土車,進入工地的渣土車必須有渣土準運證,駛出工地的渣土車必須清潔干凈。這些要求均需各建設及施工單位嚴格落實,不斷降低工地出口塵負荷“克重”。
四是持續深化監測排名督促效應。圍繞重點點位、區域開展監測,聚焦各類工地(場站)出口,抽測道路塵負荷,督促排名靠后的工地提升管理水平;實時監測粗顆粒物濃度,督促排名持續靠后的屬地加強管控措施;持續開展全市裸地的衛星遙感巡查,以臺賬輔助屬地有效開展治理。
五是持續大力推進管理規范化。對建設工程,印發實施了《北京市建設工程揚塵治理綜合監管實施方案》,落實以“風險+信用”為評價基礎,“分類分級+聯合監管”為工作方法,“視頻巡查+行業共治”為工作路線的管理要求。對建設方式,提高建筑裝配式施工比例,制定關于進一步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對各類場站嚴格管理,落實《北京市建筑垃圾處置管理辦法》;落實城市道路、普通公路及高速公路的清掃保潔質量與作業要求,持續推進道路塵負荷“克重”下降。
接下來北京市將加強“五個持續”的管理,以克論凈、潔凈城市、創新局面、服務于民。這需要各區和各有關部門,以“繡花”功夫嚴格履職,切實落實好揚塵管控各項工作,細微處下功夫、見質量;也需要社會和市民多監督、多促進,切實推動揚塵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在共建潔凈城市的過程中,共治揚塵污染,共享首都和諧宜居,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許藝凡處長。下面是記者提問時間。請提問。
【媒體問答】
《中國環境報》北京記者站記者:目前針對城區內揚塵管理,有哪些典型的做法?謝謝。
王愛平(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處副處長):各位記者上午好。就剛才記者提到的問題,我跟大家介紹一下。城區內的揚塵問題,常出現在施工工地比較多的區域。其影響的類型主要是施工揚塵和道路揚塵,對此我們經過長期的摸索,形成一系列比較有效的管理的辦法。比如施工揚塵方面,一是管好工地的內部。市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會對工地內部管理提出要求。其他施工行業主管部門,也會提出與各自行業相適應的各種要求。比如說一些工地在土方階段,如果比較大的工地在土方階段會用天幕這種方式,來抑制揚塵。稍微小一點工地有條件的,比如地鐵施工出口的地方,會用全封閉等施工方式。通過此類的措施,可以有效的減少揚塵的散溢。第二就是管好工地的出口,因為這是近兩年我們著重強調的一個環節。就是通過對駛出工地的渣土車進行有效的封閉,對車體和車輪進行更干凈的清洗,對工地門口兩側的區域,開展強化的道路清掃保潔,實現工地出口道路的整潔無遺撒。通過這種手段可以有效的切斷由施工揚塵向道路揚塵的轉移,減少路面的塵土的積累。在道路揚塵方面,我們也有一些手段。比如說好多通過機械保潔的大路,我們要進一步嚴格標準。本市去年專門就此新修訂出臺《城市道路清掃保潔質量與作業要求》,加嚴了一些清掃的指標,這一塊對于減少道路揚塵非常有幫助。第二是聚焦背街小巷各種胡同,因為以前背街小巷是不開展機械保潔的,近幾年我們逐步的推廣在小胡同開展機械保潔的工藝,取代了以前簡單的人工的撿拾,拿掃把清掃這種工藝。通過這個小車輛,去實現自動化的保潔。這樣進一步提高了背街小巷路面塵土的去除效率,還有我們在東西城,還開展了屋頂的清掃。通過多方面手段,有效的治理道路揚塵,讓城市中的塵土無處遁形。
中國新聞社記者:道路塵負荷監測開展已經有3年了,想問一下具體的效果,能不能通過數據和例子說明一下?謝謝。
王愛平:謝謝您的提問。北京市開展道路塵負荷監測,已經滿三年了。這三年塵負荷監測,對于我們掌握全市道路的揚塵情況,壓實各屬地的揚塵管控職責,督促清掃保潔單位,嚴格按照標準開展清掃保潔,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從2019年以來,通過三年的監測,2020年的道路塵負荷數據較上一年,下降了26%;2021年數據較上一年,下降了10%;2022年一季度,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3%。由這個趨勢可以看出,通過三年的工作開展,道路塵負荷實現了同比的連續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是不斷放緩的。這個可以說明兩點,第一個是道路塵負荷監測,有效提升了道路揚塵管理的效能,實現了從工地出口的源頭,渣土車遺撒的過程,以及道路清掃保潔末端治理的全流程有效提升。第二是隨著工作的逐年深入開展,道路揚塵管控,已經接近了比較成熟穩定的狀態。因為它提升的幅度越來越小,證明了道路越來越呈現它的底色。這樣也間接證明我們的監測對于整體道路揚塵管控的積極作用。
主持人:今天上午的發布環節到這里。下午我們還會前往門頭溝區和東城區進行實地采訪。它們分別代表了城鄉結合部地區和城區如何因地制宜、各有巧思,做好揚塵管控精細化管理工作。歡迎各位記者跟我們一起進行下午實地探訪。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