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8 10:14
來源:遼寧省人民政府
(五)推動農業農村節能減排。有序推進農村清潔取暖。推廣應用農用電動車輛、節能環保農機和漁船,發展節能農業大棚,推進農房節能改造和綠色農房建設。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動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黑臭水體整治、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膜回收利用、養殖污染防治。結合“千噸萬人”規模化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安排農村生活污水工程治理項目,強化農村改廁與生活污水治理銜接。因地制宜采用小型化、分散化的無害化處理方式,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進種養結合,暢通糞肥還田渠道。大力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融合。繼續開展農膜回收示范縣建設,整縣推進農膜回收。到2025年,全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35%以上,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3%以上,廢棄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5%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86%以上。〔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快公共機構能效水平提升。加快公共機構既有建筑圍護結構、供熱、制冷、照明等設施設備節能改造,鼓勵采用能源費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率先淘汰老舊車,率先采購使用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新建和既有停車場要配備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或預留充電設施安裝條件。采用先進能效和綠色能源消費標準,推行能耗定額管理,全面開展節約型機關創建行動。到2025年,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下降6%,人均綜合能耗下降6%。(省機關事務局負責)
(七)推進重點區域污染物減排。聚焦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以5—9月為重點時段,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原輔材料源頭替代、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達標、氮氧化物污染治理提升、臭氧精準防控體系構建等措施。以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為核心,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推動河流水系連通,實施入河排污口整治、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業園區整治、水生態保護修復等措施。在完成遼河、渾河干流及一級支流主要入河排污口溯源、基本完成遼河國家公園范圍內70個重點排污口規范化建設試點工程基礎上,到2023年,基本完成全省流域匯水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一級支流排污口整治,到2025年,基本完成全省流域主要河流入河排污口整治,遼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達到60%以上。〔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遼寧海事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省情,堅持先立后破,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推進存量煤電機組節煤降耗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持續推動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穩妥有序推進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燃料類煤氣發生爐、燃煤熱風爐、加熱爐、熱處理爐、干燥爐(窯)煤炭減量,實施清潔電力和天然氣替代。推廣大型燃煤電廠熱電聯產改造,充分挖掘供熱潛力,推動淘汰供熱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散煤。加大落后燃煤鍋爐和燃煤小熱電退出力度,推動以工業余熱、電廠余熱、清潔能源等替代煤炭供熱(蒸汽)。嚴格管控高耗能、低能效的項目建設,積極實施民用散煤替代。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基本淘汰35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完成散煤治理20萬戶。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3.7%左右。〔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推動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推進原輔材料和產品源頭替代工程,實施全過程污染物治理。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汽車整車、木質家具、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鋼結構、船舶制造等行業為重點,推動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深化石化化工等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全面提升廢氣收集率、治理設施同步運行率和去除率。對易揮發有機液體儲罐實施改造,對浮頂罐推廣采用全接液浮盤和高效雙重密封技術,對廢水系統高濃度廢氣實施單獨收集處理。加強油船和原油、成品油碼頭油氣回收治理,推進油品揮發性有機物綜合管控。到2025年,溶劑型工業涂料、油墨使用比例分別降低20個百分點、10個百分點,溶劑型膠粘劑使用量降低20%。(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加快環境基礎設施水平提升。加快構建集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鎮和鄉村延伸覆蓋的環境基礎設施網絡。推進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和改造,實施混錯接管網改造、老舊破損管網更新修復,加快補齊處理能力缺口,推行污水資源化利用和污泥無害化處置。對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低于100毫克/升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服務片區,實施管網系統化整治。建設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強化危險廢物處置利用能力建設,到2025年,新增生活污水處理能力90萬噸/日,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爭達到70%,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65%左右,全省城市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60%。全省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與實際需求基本匹配,布局基本合理,醫療廢物實現應收盡收、應處盡處。(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健全節能減排政策機制
(一)優化完善能耗雙控制度。堅持節能優先,強化能耗強度降低約束性指標管理,有效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以能源產出率為重要依據,綜合考慮發展階段等因素,合理確定各地區能耗強度降低目標。省對各市“十四五”能耗強度降低實行基本目標和激勵目標雙目標管理,各市根據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目標和能耗強度降低基本目標確定能源消費總量目標,省對市年度能源消費總量實行用能預算管理,經濟增速超過預期目標的地區可相應調整能源消費總量目標,優化能源要素合理配置。各地區“十四五”時期新增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不納入地方能源消費總量考核。原料用能不納入地方能耗雙控考核。加強節能形勢分析預警,對高預警等級地區加強工作指導。〔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牽頭,省統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