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04 15:56
來源:青海省政府
日前,青海省印發《青海省2017年度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根據方案,青海加快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設施建設。開展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對所有重點工業污染源,實行24小時在線監控。推進燃煤鍋爐和工業爐窯實施脫硫除塵設施升級改造,除列為淘汰對象的鍋爐外,所有燃煤鍋爐均應采取脫硫措施,其中每小時20蒸噸及以上的燃煤鍋爐實施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并安裝在線監測設施。鋼鐵、水泥、化工、有色、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中已完成脫硫脫硝除塵治理的企業,要確保治理設施正常運行,各類大氣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的,實行限期整治,逾期不達標的依法予以關停。2017年,全省重點實施揚塵綜合治理、機動車污染治理、煤煙型污染治理、工業污染綜合治理及能力建設等五類骨干工程項目共50個,預計投資9.7億元.全文如下: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印發青海省2017年度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的通知
青政辦〔2017〕94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青海省2017年度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5月27日
(發至縣人民政府)
青海省2017年度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
2017年是《國務院關于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3〕37號,以下簡稱《計劃》)實施情況的終期考核年。為持續推進全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確保圓滿完成國家下達的大氣污染防治目標任務,根據《計劃》、《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以西寧市為重點的東部城市群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意見的通知》(青政〔2013〕65號)、《青海省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要求,結合我省工作實際和終期考核要求,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環境空氣質量狀況。2016年,全省各市(州)政府所在地城鎮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在75.4%—98.6%之間,平均為88.0%;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在40—114微克/立方米之間,平均為79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在17—49微克/立方米之間,平均為35微克/立方米。全省總體空氣質量較上年改善。
(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展情況。2016年,我省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由東部地區向六州拓展,實現了由重點區域治理向全面防治轉變。在抑塵上,強化建筑施工地和公路建設場地揚塵治理,針對不同施工階段和產污環節全面落實抑塵措施;推行道路機械化清掃,不斷提高城鎮道路清掃保潔水平。在減煤上,嚴格新建燃煤鍋爐準入規模,結合天然氣管網覆蓋擴大燃煤鍋爐治理范圍,西寧、海東兩市通過摸底清查、制定方案、資金補助、專項檢查等方式加快燃煤小鍋爐淘汰進度,完成年度淘汰任務的137%。在控車上,按期完成國家下達的黃標車和老舊車年度淘汰任務,實現了國Ⅴ車用汽柴油供應,累計完成411座加油站、5座儲油庫油氣回收改造;全省公交和出租客運車輛中替代燃料、清潔能源車輛分別占到總數的85%、75.2%。在治企上,重點區域新建火電、水泥、有色、化工等行業和燃煤鍋爐項目執行最嚴格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組織實施了27個重點工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項目。在增綠上,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實施城市(鎮)綠化美化,完成營造林190萬畝。
(三)大氣污染防治存在的問題。受高寒缺氧、氣候干旱等自然條件和區位地理條件影響,全省環境空氣中顆粒物背景值濃度偏高,同時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呈上升趨勢,大氣污染防治形勢不容樂觀。一是城市(鎮)建成區開挖、施工、拆遷工地較多,“5個100%”控塵措施覆蓋不到位,揚塵污染控制任務依然艱巨。二是隨著機動車保有量迅猛增長,尤其是重型柴油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快速增加,導致部分區域空氣中NO2濃度偏高,2016年西寧、海東兩市首次出現NO2年均濃度超標現象。三是東部城市群城區周邊天然氣未覆蓋區域原煤散燒現象仍然突出,六州燃煤小鍋爐淘汰進展緩慢。四是個別重點行業工業企業污染防治設施運行維護不到位,污染物排放不能穩定達標的現象仍時有發生。
二、年度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2017年,全省重點城市(鎮)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穩步提高,重污染天數有所降低,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較考核基準年大幅下降,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濃度保持穩定,控制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以內。(具體任務目標見附件1)
三、重點任務
(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1.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管理,嚴控“兩高”行業新增產能。對重點地區新(改、擴)建項目繼續嚴格執行新增主要污染物總量前置環評審批。按照《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工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程的意見》(青政〔2016〕41號)要求,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促進工業向循環化、低碳化、集聚化方向發展。加快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海東工業園區生態化、綠色化改造,逐步推進有色金屬冶煉、鐵合金、碳化硅、水泥、鋼鐵和電解鋁等行業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結構性、布局性調整。
2.化解過剩產能。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6號)和《國務院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7號)要求,繼續推進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做好“僵尸企業”分類處置,深入開展違法違規產能清理。扎實開展重點行業專項對標行動,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對技改后不達標的企業或生產設備依法依規關停或責令退出。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和空氣質量狀況,研究制定要求更嚴、標準更高的落后產能淘汰政策,對存在超標排放、超標用能等問題,經整改仍不達標的企業或生產裝置予以淘汰。對布局分散、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的小型工業企業實施分類治理。
3.推行清潔生產。積極推進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冶煉等重點行業,針對節能減排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采用先進成熟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裝備實施清潔生產改造,到2017年底,全面完成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推行方案中清潔生產審核和技術改造實施計劃,重點行業排污強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