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0-30 16:35
來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加強新車信息公開。建立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檢驗信息核查機制,通過現場檢查、抽樣檢查等方式,加強對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信息公開工作的監督管理。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生產、進口企業,應當通過信息公開平臺、企業官方網站、汽車隨車清單、在非道路移動機械機身顯著位置粘貼環保信息標簽等方式,向社會公開其生產、進口機動車車型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機型的排放檢驗信息和污染控制技術信息,并對信息公開的真實性、準確性、及時性、完整性負責。(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公安廳、環境保護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農業廳)
加強在用車監督抽測。對高排放機動車進行專項整治,在車輛集中停放地、維修地重點加強對貨運車、公交車、出租車、長途客運車、旅游車等車輛排放狀況的監督抽測。在不影響正常通行的情況下,采用遙感監測等技術手段對在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排放狀況進行監督抽測。(責任單位:公安廳、環境保護廳)
強化檢驗機構監督檢查。嚴格執行機動車排放定期檢驗制度,嚴格落實機動車排放檢驗標準要求,加強對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的聯網監管,推進檢驗機構規范化運營。實行“雙隨機、一公開”(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及時公開查處結果)的監管方式,依法嚴肅查處違法的排放檢驗機構。(責任單位:省質監局)加快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2017年底基本淘汰黃標車。按國家要求加快淘汰老舊機動車。加大監管力度,嚴禁排放不達標車輛跨區域轉移,鼓勵、引導黃標車及老舊車等高排放車輛提前報廢更新。(責任單位:公安廳、環境保護廳)
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公交、環衛等行業和政府機關要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車,采取直接上牌、政府補貼等措施鼓勵個人購買,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累計達到25萬輛,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和城市物流配送等領域的總量達到1.5萬輛。(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公安廳、財政廳、交通運輸廳)
控制機動車增長速度。根據城市發展規劃,成都等重點區域要合理控制燃油機動車保有量,根據不同季節大氣環境容量實施機動車動態限行管控。(責任單位:公安廳)
2.加強油品市場監管
在全面供應國Ⅴ標準車用汽油、柴油,國Ⅳ標準普通柴油基礎上,加快普通柴油品質升級步伐,2018年1月1日起全面供應國Ⅴ標準普通柴油,力爭2019年實施汽、柴油國Ⅵ標準,推進車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用燃料油逐步并軌。嚴厲打擊制售劣質油品行為,成品油經營站(點)抽檢覆蓋率達到50%。全面推進汽油儲油庫、油罐車、加油站油氣回收治理改造,已安裝的油氣回收設施的油氣回收率要提高到80%以上。積極推動原油儲油庫、原油成品油碼頭、原油成品油運輸船舶進行油氣回收治理改造,2017年底前瀘州、樂山、宜賓等重點區域完成原油成品油碼頭的油氣回收治理試點工作。(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能源局、省工商局、省質監局)
3.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防治按照國家要求按時實施國家第三階段非道路移動機械用柴油機排放標準,嚴控不達標機械的銷售和采購。啟動非道路移動機械和船舶污染源普查,逐步建立排放監管體系,嚴控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排放。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達標監管能力建設。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用油品的供應保障和監督執法。開展港口、碼頭、裝卸站的專項整治,大力推進靠港船舶使用岸電,開展港口油氣回收治理、干散貨碼頭粉塵專項治理。開展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區域劃定工作。(責任單位:環境保護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公安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農業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
4.大力發展綠色交通體系加強城市交通管理。優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規劃,調整城區路網結構。通過錯峰上下班、調整停車費、智能交通管理和服務等手段,提高機動車通行效率;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加快公共交通一體化發展,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擔比例,建立公眾出行信息服務平臺。到2020年,市區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60%;加快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鼓勵燃油機動車駕駛人在不影響道路通行且需停車三分鐘以上的情況下熄滅發動機。(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
推進貨物運輸節能減排。做好普通干線公路繞城規劃和項目建設,完善貨運車輛繞城通道建設,完善城區環路通行條件。發展綠色貨運,優化貨運結構。推進大型客貨運輸車輛的污染防治。(責任單位:交通運輸廳)
(六)推進農業大氣污染防控
1.加強農業氨排放控制
開展農業氨排放摸底調查。2017年啟動開展種植業、養殖業大氣氨排放摸底調查,2018年底建立完善大氣氨源排放清單,摸排氨排放特征,篩選重點排放源和控制區,開展大氣氨排放控制試點項目。(責任單位:農業廳)加強種植業氨排放控制。調整氮肥結構,降低碳酸氫銨施用比例,擴大非銨態氮肥施用比例。大力推廣緩控釋肥料、水溶肥料等新型肥料的施用。改進施肥方式,提倡氮肥深施,提高機械施肥比例,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責任單位:農業廳)
加強養殖業氨排放治理。鼓勵農村地區實施規模化畜禽養殖,開展密閉負壓養殖試點,建設符合區域特點、養殖規模和防治要求的氨排放凈化裝置。限制人口密集農村畜禽散養,推進畜禽糞便生物處理技術。開展“種養一體”試點,根據種植業規模和土壤環境容量確定養殖規模,實現養殖業廢棄物就地處理利用,改良土壤結構,降低大氣氨排放,促進農業生產和畜禽養殖廢物利用良性循環。(責任單位:農業廳)
2.推進農業秸稈綜合利用
重點推進秸稈直接還田利用。推廣小麥秸稈粉碎還田,小麥聯合收割機加裝秸稈粉碎裝置。強化玉米秸稈深翻還田技術。推進水稻秸稈快速腐解技術。對秸稈還田的農機裝備實施補貼。(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農業廳)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