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6-20 15:06
來源:國新發布客戶端
第二個是關于機動車的問題。剛才我講過,解決機動車污染問題無外乎“車、油、路”三個方面。就車來說,目前看柴油貨車是機動車當中污染物排放量大、對空氣污染貢獻率比較高的部分。交通擁堵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機動車的污染物排放,所以解決交通擁堵實際上既對改善交通狀況有好處,同時也會相應改善機動車的污染物排放。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于城市來說,解決交通擁堵既可以改善出行,也可以減少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第三個問題就是關于柴油車的治理。柴油車這一方面,文件主要提出,對新車加強監管,防止生產排放不合格的車輛,對在用車也提出要加強監管。在油的方面,從明年開始實施國六汽柴油標準,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和部分內河船舶燃用油“三油并軌”,全面提升柴油的品質。路的方面,剛才我也介紹了,就是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實行海鐵聯運,減少公路運輸,增加鐵路運輸,多措并舉解決機動車污染問題。至于柴油車治理的一些具體技術,包括您提到的天然氣用于卡車,這屬于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的概念范疇,文件專門對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發展也提出了明確要求。
中國新聞社記者:
請問趙部長,關于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關于“煤改氣”有沒有特別的安排,如何保證老百姓清潔溫暖過冬?
趙英民:
“煤改氣”的確關系到北方地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是環境空氣質量改善非常重要的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4次會議上提出,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關系北方地區廣大群眾溫暖過冬,關系霧霾天能不能減少,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農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內容。為貫徹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印發《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散煤治理,2016-2017年完成“煤改氣”347萬戶,“煤改電”127萬戶。實踐證明,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對改善環境空氣質量至關重要。根據專家的研究和測算,去年冬季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實現了大幅度的下降,這其中散煤的治理貢獻率達到了30%-40%。同時,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農村居民告別了“煙熏火燎”的煤爐取暖方式,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老百姓的獲得感顯著增強。
為此,《三年行動計劃》把有效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作為重要的措施加以部署,要求集中力量重點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還有汾渭平原的散煤治理,到2020年采暖季之前,要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前提下,平原地區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為確保政策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文件中對技術路線作出明確要求,剛才我也介紹了,提出要從實際出發,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有些地區還有地熱,總之,要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在天然氣的供給方面,強調要抓好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加大天然氣供應量,推進管網互聯互通建設。在天然氣使用方面,強調“煤改氣”堅持以氣定改,新增天然氣的氣量優先用于城鎮居民和大氣污染嚴重地區的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重點支持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實現“增氣減煤”。同時,文件規定,原則上不再新建天然氣熱電聯產和天然氣化工項目。在政策支持方面,將進一步擴大中央財政支持清潔取暖的試點范圍,完善相關價格政策,確保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此外,在具體工作中,我們還將進一步督促指導各地,落實先立后破,也就是先改造完,確保沒有問題了,再拆老爐子,在清潔取暖沒有落實之前,不拆除原有的取暖措施。通過多措并舉,在積極推進散煤治理的同時也確保群眾溫暖過冬,使得環境質量改善和溫暖過冬兩個民生都得到切實保障。
新華社記者:
近一段時間以來,有媒體報道,臭氧成為一些地方的首要污染物,我想問一下臭氧污染情況具體是怎么樣子的?會有哪些的防治措施?
趙英民:
大家都很關心臭氧的問題。我們看待空氣污染水平,或者評價空氣質量,要全面、系統分析。當前,影響我國環境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仍然是PM2.5。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講這個事情:
一是從平均超標倍數來看,2017年全國338個城市PM2.5的平均濃度是43微克/立方米,這個濃度值超過國家標準23%;臭氧平均濃度是149微克/立方米,這個值跟國家標準相比是不超標的,這是從超標倍數上來比。
二是從超標城市數量來看,去年全國PM2.5超標的城市是217個,占到338個城市當中的64.2%。與此同時,臭氧超標城市109個,占比是32.2%。
三是從重污染天數看,去年全國以PM2.5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數占全部重污染天數的90%,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占比是7.5%。
這些數據可以表明,當前影響我國環境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還是PM2.5。去年在部分時段,一些城市臭氧成為首要污染物,大多是在大氣污染比較輕的時候。
通過數據的比較,可以看出當前首要矛盾、亟需解決的污染問題還是PM2.5。但是,過去幾年PM2.5濃度持續下降,臭氧濃度在持續上升,這一趨勢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關注。去年全國臭氧同比上升8%,而且2015年以來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目前出現了連片式、區域式污染,主要集中在遼寧中南部、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武漢城市群、陜西關中地區,以及成渝、珠三角區域。所以《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在把目標措施聚焦在PM2.5的同時,也對臭氧防控作了部署,就像剛才我介紹的,既要著眼當前,還要著眼長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大力控制氮氧化物和VOCs(也就是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大家知道,它們是生成臭氧的前體物,同時也是導致大氣氧化性增強、生成二次顆粒物的重要前體物。《三年行動計劃》對排放氮氧化物的鋼鐵、建材、有色、火電、焦化等重點行業和燃煤鍋爐、機動車船等,從源頭調整優化結構,到末端治理提標改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任務要求。對排放VOCs的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要求實施泄露檢測修復、原料替代等專項整治措施。對涂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等重點產品,要求制定實施VOCs含量限值強制性國家標準。這些都是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的重要舉措。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