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7-11 09:16
來源:全國人大
(三)大氣污染治理的長效機制尚未健全
一是投入保障機制不完善。企業環境成本沒有實現內部化,治污投入不足;中央與地方、地方不同層級政府之間環境保護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劃分,需要進一步清晰、合理和規范;財政資金分配機制有待完善,地方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二是政策缺乏系統性協同性。在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沒有充分運用經濟手段,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顯著。價格、財稅、金融等經濟政策和環保信用評價體系尚未形成“組合拳”,對企業治污的激勵約束不夠。三是科技支撐能力不強。精準治霾研究有待深入,城市細顆粒物源解析及排放控制、臭氧污染形成機理及應對措施、霧霾預報預警等方面的基礎研究亟待加強。
此外,工作中存在作風不扎實的問題。檢查中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在匯報和自查報告中談工作成績多,對問題說得少、缺乏深入分析研究。檢查組看到的多是以治理成效和經驗為主的好典型,隨機抽查企業發現不同程度地存在違法問題。一些地方不同層級防治污染的工作要求“上下一般粗”,安排部署多、政策文件多、口頭表態多,實際工作中的落實情況層層遞減。一些地方治污主要靠上面推動和外在約束,工作的主動性有待提高,責任落得不實,治理成效不穩固。
四、意見和建議
大氣污染防治法強化了政府和企業的法律責任,加大了違法處罰力度,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要全面有效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法,依法推動解決大氣污染突出問題,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藍天幸福感。
(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人民群眾感受最深刻、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環境問題,從根本上扭轉了多年存在的一些不正確的發展理念,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思想武器。各國家機關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科學指引,統一認識、凝心聚力,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重大部署和重要任務落到實處,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領域,建立健全最嚴格最嚴密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大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全面有效實施,推動黨中央關于打贏藍天保衛戰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
(二)嚴格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法
強化源頭控制。要大力調整“四個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一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重點區域嚴禁鋼鐵、焦化、電解鋁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加大鋼鐵等重點行業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加快推進城市建成區內水泥、平板玻璃、焦化、化工等重污染企業的搬遷改造。全面整治“散亂污”企業及集群。二是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增加清潔能源使用,落實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嚴格落實重點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大力推進散煤治理,以保障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為重點,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穩步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工作,到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前提下,基本完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區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三是調整優化運輸結構,以中長距離大宗產品運輸為突破口,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建成清潔高效、環境友好的貨物運輸體系。四是優化調整用地結構,推進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實施防風固沙綠化工程。推進露天礦山綜合整治,重點區域原則上禁止新建露天礦山建設項目,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亂采濫挖的露天礦山要依法關閉。加強揚塵綜合治理,嚴格施工揚塵管理,2018年年底前各地建立管理清單;加強道路揚塵綜合整治,實施重點區域降塵考核。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和氨排放控制,切實加強秸稈禁燒管控。確保到202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控制農業源氨排放,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強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減少氨揮發排放。
嚴格落實各項法律制度。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對照大氣污染防治法,逐條梳理落實情況,盡快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措施。一是落實工業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要求。各相關部門要依法大力整治排放不達標企業,限期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對于無法實現達標排放、治理無望的企業要堅決依法關停。要強化綜合整治,加強對中小企業燃煤、施工揚塵、餐廚油煙、農業面源污染等的監督管理,深挖治污潛力。二是落實監測制度。完善環境監測監控網絡,到2020年年底前確保實現東中部區縣和西部大氣污染嚴重城市的區縣監測站點全覆蓋。督促企業進行自動監控,2018年年底前,重點排污單位全部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設備并同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聯網,依法公開排污信息。生態環境部門要強化對監測數據質量控制,依法嚴懲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三是落實信息公開制度。生態環境部門要依法公開各類標準和大氣環境質量狀況信息,公開污染治理措施、重污染天氣應對、環保違法處罰等信息,督促企業向社會及時公布自行監測和污染排放情況,為人民群眾參與監督創造條件。四是落實機動車船污染防治各項規定。工業、市場、生態環境等監管部門要嚴厲打擊生產銷售環保不達標車輛、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檢測弄虛作假行為,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和使用非標車(船)用燃料行為,徹底清除黑加油站點。生態環境部門要完善機動車遙感監測網絡,對在用柴油車排放情況進行聯網監測。公安、生態環境等部門要認真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法關于超標車處罰的規定,采取多種措施提高違法成本、加大處罰力度。
(三)加快制定配套法規規章和標準
一是完善配套法規。在2019年年底前出臺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對固定污染源實施全過程管理和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按行業、地區、時限核發排污許可證。2020年,將排污許可證制度建設成為固定源環境管理核心制度,實現“一證式”管理。市場監管等部門要加快建立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環境保護召回制度,生態環境等部門要在2018年年底前依法制定并公布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名錄。二是完善標準體系。2019年年底前,市場監管、生態環境等部門要制定符合大氣環境保護要求的涂料、油墨等產品揮發性有機物含量限值強制性國家標準,加快制定石油焦質量標準。生態環境部門要盡快評估、及時修改完善《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工業爐窯大氣污染排放標準》等滯后的大氣污染排放標準。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要積極制定嚴于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標準。三是完善地方性法規。鼓勵地方在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先于國家進行立法。2018年底前,各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制定或修改大氣污染防治相關條例,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明確細化上位法規定,增強法律的操作性、規范性、約束性,實現大氣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全覆蓋。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