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06 09:26
來源:中國中山政府
城市建成區施工現場出入口應安裝揚塵視頻監控設備,保證清晰監控車輛出場沖洗情況及運輸車輛車牌號碼。渣土運輸車作業時應當確保車輛封閉嚴密,不得超載、超寬、或者撒漏,且應當按照規定的時間、路線要求,清運到指定場所處理。加強工地揚塵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建筑面積5萬平米以上工地安裝揚塵在線監測系統,并與市環境保護部門聯網。
加大對未落實揚塵污染防治措施施工單位的監管和處罰力度,及時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平臺系統(廣東)公示違法企業違法失信信息,并定期進行曝光。住建、交通運輸部門要建立揚塵項目清單,每月進行動態更新并抄送環保部門和城管執法部門。
責任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牽頭,市交通運輸局、環境保護局等配合,各鎮區負責落實。
24.加強道路揚塵污染控制
實行環衛作業全覆蓋、垃圾收運密閉化、深化環衛市場化運行機制。采取道路機械化清掃等低塵作業方式,強化市政道路機械化高壓沖洗,推進環保高效道路抑塵劑的應用,加大道路沖洗、灑水、清掃頻次,有效清除道路路面和立面泥沙、灰塵、車輛輪胎橡膠粉塵等污染物,降低和控制路面揚塵。
責任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牽頭,市交通運輸局、公路局等配合,各鎮區負責落實。
25.加強運輸揚塵污染控制
建筑垃圾和粉狀物料運輸車輛(以下簡稱“運輸車輛”)要配備衛星定位裝置并推行全密閉運輸,2018年6月底前市交通運輸局要會同城管執法、公安交警、住建等部門研究制定運輸車輛密閉技術規范,全密閉措施應做到“不爆板、不灑落、密閉不漏水”。2018年9月底前全市全面實現運輸車輛全密閉運輸。
未實行全密閉的運輸車輛,一律不準進入施工工地,未實現全密閉運輸的車輛不再進行建筑垃圾處置核準。外地在我市運營的運輸車輛,必須符合我市全密閉要求方可進入我市轄區內工地開展裝卸工作。組織開展運輸車輛專項整治行動,規范運輸路線和時間、規范和優化車輛運輸過程、裝卸流程中的揚塵控制要求。加大對未落實揚塵污染防治措施運輸單位的監管和處罰力度。
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市城管執法局、公安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配合,各鎮區負責落實。
26.全面加強工業企業堆場揚塵污染控制
大力推廣使用粉塵抑劑,加強對工業企業的監管,確保煤堆、渣堆、料堆、灰堆等的揚塵控制措施取得實效。易產生粉塵污染的物料應實施倉庫、儲藏罐、封閉或半封閉堆場分類存放,臨時性廢棄物應及時清運出廠,長期性廢棄物堆場應當設置高于廢棄物堆的圍墻或防塵網。依法推進城市建成區外圍5公里范圍和規劃區域內的露天碎石場(廠)關閉,并進行復耕復綠。
責任單位:市環境保護局牽頭,市水務局、交通運輸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國土資源局等配合,各鎮區負責落實。
27.全面加強碼頭揚塵污染治理
實施干散貨碼頭粉塵專項治理,1000噸級以下(不含)碼頭采用干霧抑塵、噴淋除塵等技術降低粉塵飄散率,條件成熟的碼頭實施防風抑塵網建設和密閉運輸系統改造,推進煤炭、礦石碼頭實現封閉存儲和裝卸、裝運。
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各鎮區負責落實。
28.全面禁止露天焚燒
露天焚燒監管工作與消防安全等工作相結合,建立市、鎮兩級政府以及村民自治組織的目標管理責任制,依法查處露天焚燒秸稈、垃圾和其他廢棄物等違法行為。倡導“文明、綠色、環保”的節日活動和宗教活動。積極推進秸稈、樹枝(葉)等生物質的綜合利用,開展秸稈還田和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2018年秸稈綜合利用率不低于85%。
責任單位:市農業局牽頭,市環境保護局、民族宗教局等配合,各鎮區負責落實。
29.加強飲食油煙治理
城市建成區內禁止露天燒烤,室內燒烤必須配備油煙凈化設施,餐飲企業和單位食堂油煙凈化設施必須保障正常使用,大型餐飲業戶油煙必須安裝在線監控監測設備并正常運行。
貫徹落實《中山市餐飲行業環保執法檢查專項工作方案》要求,持續推進餐飲行業環保執法檢查專項工作,嚴把準入關口,禁止在居民住宅樓、未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商住綜合樓以及商住綜合樓內與居住層相鄰的商業樓層內新建、改建、擴建產生油煙、異味、廢氣的餐飲服務項目;從嚴查處未批先建、超標排污等環境違法行為。
責任單位:市環境保護局牽頭,各鎮區負責落實。
30.加強惡臭污染防治
落實省惡臭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通過源頭控制、清潔生產、加強監管等措施嚴格控制惡臭氣體排放,減少惡臭污染影響。
責任單位:市環境保護局牽頭,各鎮區負責落實。
(七)提升科技支撐和科學應對水平
31.提高空氣質量監測預警能力
對我市大氣環境網格化監管系統建設分期建設、逐步完善。2018年6月底前實施一期項目,布設100個環境空氣微觀監測站,建立中山市大氣環境網格化監管系統,實現污染問題發現、落實、解決的全流程管理。
2018年下半年啟動二期項目再增設200個環境空氣微觀監測站,實現中山市網格化監測范圍全覆蓋,消滅監測盲區。完成全市域布設300個站點的高密度大氣環境質量網格化監測體系。
環保、公安、氣象等多個部門聯合,實施資源共享,實現共同執法,建立中山市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微觀站監控網絡,通過“線上千里眼,線下網格員”,建設環境管理“天羅地網”,打造中山市污染天氣應對策略方案及部門聯動體系,全面提升我市污染天氣預警管控能力及響應速度。
責任單位:市環境保護局牽頭,市氣象局、公安局等配合。
32.科學應對污染天氣
進一步提升污染天氣應對等級,2018年年底前完成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工作。依法實施清單化管理和區域應急聯動,及時開展污染天氣應對評估,提升防控成效。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