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9-19 10:20
來源:寧夏環保廳
按照要求,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廳現就《寧夏回族自治區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有關政策解讀如下。
一、《行動計劃》是我區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綱領性文件
黨的十九大提出將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要求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先后強調,打好打勝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重中之重,要求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確保3年取得更大成效。
自治區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實施生態立區戰略,要求緊緊圍繞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以污染防治為主攻任務,深入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
按照中央、自治區決策部署,自治區政府辦公廳會同環境保護廳牽頭開展《行動計劃》編制工作。2018年初以來,組織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專題調研、分析論證,聽取了有關專家意見,征求并吸納了相關部門、各市、縣(區、市)政府意見,先后十余次修改完善,提出《行動計劃》的建議稿,分別于8月19日、8月27日經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黨委常委會議審議通過。
《行動計劃》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要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標本兼治,以銀川都市圈區域為重點,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狠抓秋冬季污染防治,統籌兼顧、系統謀劃、精準施策,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二、強力貫徹“五個四”總體思路
《行動計劃》確定了今后三年全區大氣環境保護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指導思想。總體思路是“五個四”,即突出四個重點、優化四大結構、強化四項支撐、實施四大行動、實現四個明顯。
突出“四個重點”,即重點防控污染因子是顆粒物(PM10和PM2.5),重點區域是銀川都市圈,重點時段是秋冬季,重點行業和領域是鋼鐵、火電、建材等行業以及“散亂污”企業、散煤、柴油貨車、揚塵治理等領域。
優化“四大結構”,就是優化產業結構,即優化產業布局,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壓減力度,強化“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深化工業污染治理,大力培育綠色環保產業;調整能源結構,即削減煤炭消費比重,深入推進清潔取暖,加強散煤煤質監管力度,開展燃煤電廠專項治理,深入推進燃煤鍋爐整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調整運輸結構,包括優化調整貨物運輸結構,加快淘汰老舊車,強化移動污染源防治,實施遙感監測及網絡平臺建設,加強油品監管,建設綠色交通體系;優化用地結構,即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實施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加強揚塵綜合治理和秸稈、氨排放控制。
強化“四項支撐”,就是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包括完善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加強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細化落實應急減排措施等內容;強化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和經濟政策支持;加強基礎能力支撐,即健全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加速提升科技研發能力,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強化環保執法督察;強化各級責任落實,即壓實各級領導責任,壓實考核評價責任,壓實監督責任,壓實環境信息公開責任,壓實輿論宣傳責任。
實施“四大行動”,即開展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攻堅行動,開展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開展工業爐窯治理專項行動,開展VOCs專項整治行動。
實現“四個明顯”,就是進一步明顯降低顆粒物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三、大氣污染治理呈現四個方面變化
大氣污染治理既要打好攻堅戰,又要打好持久戰。《行動計劃》和《自治區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3年-2017年)》一脈相承,是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新的三年行動部署和安排,既保持了工作連續性,充分借鑒和采取了過去行之有效、好的經驗和做法,同時又增強了治污措施的廣度、深度和力度。《行動計劃》的變化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更加突出精準施策。在目標方面,聚焦全區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顆粒物(PM10和PM2.5),同時也對臭氧防控作了部署,一是大力控制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排放,二是強化空氣質量目標管理,提出經過三年努力,實現“四個明顯”。提出重點區域范圍,包括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和寧東基地(核心區)。過去五年,銀川都市圈區域大氣污染問題逐步凸顯,是全區大氣污染增量和存量最為明顯的區域,從這個意義上講,將銀川都市圈作為重點區域,能夠更加精準施策,對癥下藥。從時間尺度上,更加聚焦秋冬季污染防控,著力減少重污染天氣,解決人民群眾“心肺之患”,提高老百姓的藍天幸福感。在重點措施方面,主要是基于國家層面全國范圍內源解析的結果,結合自治區實際,更加強調突出抓好工業、散煤、柴油貨車和揚塵四大污染源的治理。
第二,更加強化源頭控制。隨著污染治理邊際遞減效應逐步顯現,結構性的污染問題如果不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很難進一步大幅改善空氣質量。因此,遵照國家要求,《行動計劃》提出著力優化四個結構:一是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散亂污”企業的綜合治理,加快企業達標排放,推動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二是優化能源結構,穩步推進農村散煤清潔化替代,加快燃煤鍋爐整治,推動新能源發展利用。三是優化運輸結構,按照“車、油、路”三大要素三個領域一齊發力來解決機動車污染問題,進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全面提升燃油品質,特別是這次提出來了加快全區鐵路運輸能力建設要求。四是優化用地結構,主要是增加綠地面積,開展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開展揚塵綜合整治,做好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