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2-06 10:19
來源:棗莊市人民政府
3.實施大氣污染源精細化管理。完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加強區(市)、鎮(街道)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網絡建設,2018年底前,鎮(街道)實現監測站點全覆蓋,建成高密度監測網絡,并與市環境監控中心實現數據直聯。加強降塵量監測,2018年底前,各區(市)布設降塵量監測點位。開展環境空氣質量VOCs監測。構建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編制工作體系,實現排放清單動態更新。(市環保局牽頭)
開展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嚴厲懲處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對不當干預監測行為的,監測機構運行維護不到位、纂改、偽造、干擾監測數據的,排污單位弄虛作假的,依紀依法從嚴處罰,追究責任。(市環保局、市公安局牽頭)
4.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完善預警分級標準體系,區分不同區域不同季節應急響應標準。及時組織修訂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完善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應急減排清單并每年進行更新,應急污染物減排目標分別落實到三源清單中。提高各級別應急預案污染物減排比例,黃色、橙色、紅色級別減排比例原則上不低于10%、20%、30%。(市環保局牽頭)
實施采暖季重點行業錯峰生產。根據全市大氣污染治理形勢需要,提高錯峰限產比例或停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環保局牽頭)
在黃色及以上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對建材、焦化、化工、礦山等涉及大宗原材料及產品運輸的重點用車企業,實施應急運輸響應。按照實際情況和臭氧濃度水平,制定實施臭氧高值季調控方案。(市環保局牽頭)
5.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聯防聯控。積極做好重污染天氣應急聯防聯控,完善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會商機制,統一預警分級標準和應急響應措施。加強區域應急協同,按照區域預警信息,同步啟動應急響應,共同應對重污染天氣。(市環保局、市氣象局牽頭)
以減少重污染天氣為著力點,狠抓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聚焦重點領域,分解落實攻堅目標、任務措施,并督促企業制定具體落實措施。(市環保局牽頭)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
各級政府要把打贏藍天保衛戰目標任務放在各項工作的重要位置,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分管負責同志靠上抓,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組織領導責任。各區(市)、市政府各部門單位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結合實際制定落實方案,細化各項任務到鎮(街道)、到年度、到責任單位。建立目標任務調度、檢查、督辦、通報制度,完善工作臺賬,實行清單式管理。排污單位要切實履行治污主體責任,確保依法排污、持證排污,按要求落實信息公開。各職能部門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建立相應的工作推進機制,做到各項目標任務可量化、可考核,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各級環保部門要依法落實統一監管責任,完善執法、監察、督查機制,建立起督政與督企相結合、日常駐點監察、定期環保督查和“雙隨機一公開”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切實履行監管職能,完善企業環境保護“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二)嚴格環境標準,強化政策扶持。
嚴格執行環境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在對各區(市)空氣質量排名的基礎上,對各鎮(街道)進行排名。落實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關于監測狀態的有關規定,嚴格執行山東省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配合做好全省焦化、建材、火電等重點行業堆場揚塵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定。落實國家機動車排放檢測與強制維修管理辦法和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市環保局、市商務局牽頭)
拓寬投融資渠道。各級財政支出要向打贏藍天保衛戰傾斜。(市財政局牽頭)
嚴格落實國家制定出臺的清潔取暖金融支持政策,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預算內投資補助支持。充分利用政府債券等方式籌措資金用于大氣污染治理。結合我市實際,細化國家藍天保衛戰確定的金融支持措施。鼓勵開展合同環境服務,引導社會資本以及其他促進大氣污染治理的新業態新模式。(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物價局牽頭)
對市、區(市)兩級政府確定的“電代煤”“氣代煤”用戶,落實清潔取暖價格支持政策。推行上網側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延長居民采暖用電谷段時長至12個小時。研究建立采暖用電的市場化競價采購機制,由電網企業或獨立售電公司采購市場電量,予以優先購電保障,采暖用電參加電力市場化交易谷段輸配電價減半執行。農村地區利用地熱能向居民供暖(制冷)的項目運行電價,參照居民用電價格執行。落實“光伏扶貧”、污泥摻燒、農業廢棄物焚燒等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政策。完善天然氣發電上網電價政策。擴大分布式新能源系統備用費減免范圍。全面清理取消對高耗能行業的優待類電價,以及其他各種不合理價格優惠政策。嚴格落實水泥、鑄造等企業的階梯式電價政策,并結合我市實際,提高加價標準,擴大實施范圍。支持車船和作業機械使用清潔能源。加大鑄造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支持力度。(市物價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財政局、市交通運輸局牽頭)
(三)強化科技支撐,推進專業治污。
在動態更新的大氣污染排放源清單基礎上,建立完善空氣質量調控綜合決策支撐服務體系,開展污染物來源解析、減排措施效果評估研究,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污染物構成及對環境質量的影響評估。試點開展位于城市建成區內的大型燃煤機組濕煙氣脫白治理。委托技術單位組織對我市交通結構、柴油車污染狀況和治理措施等進行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提升機動車精準管控能力。(市科技局、市環保局牽頭)
支持依法依規開展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鼓勵支持技術實力雄厚并具有專業隊伍的第三方機構,為排污單位提供全過程診斷和污染治理解決方案。(市環保局、市財政局牽頭)
(四)推進信息公開,倡導群防群治。
加大環境空氣質量信息公開力度,全市環境空氣質量排名由區(市)延伸到鎮(街道)。各區(市)要公開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及應急措施清單,及時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提示信息。建立健全環保信息強制性公開制度。重點排污單位應及時公布自行監測和污染排放數據、污染治理措施、重污染天氣應對、環保違法處罰及整改等信息。已核發排污許可證的企業應按要求及時公布執行報告。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生產、進口企業應依法向社會公開排放檢驗、污染控制技術等環保信息。(市環保局牽頭)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