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1-14 10:33
來源:陽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要結合本地產業結構和企業污染排放績效情況,制定錯峰生產實施方案,細化落實到企業具體生產線、工序和設備,并明確具體的安全生產措施。2018年10月底前,相關部門將錯峰生產方案報送省經信委、省環保廳、省發改委。錯峰生產清單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調整,如確有必要調整的,需報送省經信委、省環保廳、省發改委并在市級人民政府網站公告。
27.實施大宗物料錯峰運輸。要針對建材、焦化、有色、化工、礦山等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重點用車企業,制定錯峰運輸方案,納入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中,在橙色及以上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原則上不允許重型載貨車進出廠區(保證安全生產運行、運輸民生保障物資或特殊需求產品,以及為外貿貨物進出境旅客提供港口集疏運服務的達到國五及以上排放標準的車輛除外)。重點企業和單位在車輛出入口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并保留監控記錄三個月以上,秋冬季期間每日登記所有柴油貨車進出情況,并保留至2019年4月30日。
(十)加強基礎能力建設
28.完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2018年9月底前,要在國控、省控監測網基礎上,進一步將市控和縣控空氣質量監測點位統一聯網。加快推進我市生態環境大數據系統建設,增密布設熱點網格,起步推進在鄉鎮及重點企業設置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微站點,至少建成一套環境空氣VOCs監測站點。
29.加強污染源自動監控體系建設。嚴格落實排氣口高度超過45米的高架源安裝自動監控設施、數據傳輸有效率達到90%的監控要求,未達到的予以停產整治。石化、化工、包裝印刷、工業涂裝等VOCs排放重點源,納入重點排污單位名錄,加快安裝廢氣排放自動監控設施,并與環保部門聯網。企業在正常生產以及限產、停產、檢修等非正常工況下,均應保證自動監控設施正常運行并聯網傳輸數據。對出現數據缺失、長時間掉線等異常情況,要及時進行核實和調查處理。2018年12月底前,重點企業廠區內布設空氣質量監測微站點,監控顆粒物等管控情況。
建設機動車“天地車人”一體化監控系統。2018年12月底前,完成5套左右固定垂直式、1套移動式遙感監測設備建設工作,完成機動車排放檢驗信息系統平臺建設,形成國家、省、市遙感監測、定期排放檢驗數據三級聯網體系,實現監控數據實時、穩定傳輸。
30.強化科技支撐。繼續支持推進實施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加強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等科技項目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和推廣應用。2018年9月底前,完成PM2.5源解析更新工作。采取“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機制,深化“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邊反饋、邊完善”工作模式,對研究形成的成果和共識組織專家統一對外發聲。在重污染期間,組織專家解讀污染成因機理、污染過程、應急措施及應急效果等。
31.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堅持鐵腕治污,綜合運用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等手段依法從嚴處罰環境違法行為,強化排污者責任。創新環境監管方式,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等監管,推進聯合執法、交叉執法。加強縣區級環境執法能力建設。將煙氣在線監測數據作為執法依據,嚴肅查處不正常運行自動監控設施及逃避監管等違法行為。加強市場整頓,對治理效果差、技術服務能力弱、運營管理水平低的治理單位,公布名單,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并通過“信用中國”網站公示公開,實行聯合懲戒。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大氣污染防治領導組負責指導、督促、監督各縣區和相關單位落實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健全責任體系,組織實施考評獎懲。各縣區、各相關單位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按照管發展的管環保、管生產的管環保、管行業的管環保原則,落實“一崗雙責”,根據方案要求,自覺領辦工作任務,自覺認賬、銷賬、交賬,在打贏藍天保衛戰工作大局中,堅決杜絕推諉扯皮,出現職責真空。各縣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是本轄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施責任主體,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在2018年10月底前,制定本轄區落實方案,分解目標任務,細化職責分工,制定配套措施,科學安排指標進度,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完成。
(二)強化環保督察和大氣專項督查
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將對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落實不力、環境問題突出,且環境質量改善不明顯甚至惡化的縣區重點督察。結合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工作,重點督察地方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不作為、慢作為,甚至失職失責等問題;對問題嚴重的縣區視情開展點穴式、機動式專項督察。
市級層面將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強化專項督查。重點檢查各縣區在產業、能源、運輸和用地結構調整優化方面落實情況、存在的問題;在綜合整治方面,“散亂污”企業整治、散煤治理、燃煤小鍋爐淘汰落實不到位和死灰復燃等問題;在工業污染防治方面,企業超標排放、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治污設施不正常運行、未完成提標改造、工業爐窯治理不到位、VOCs專項整治不落實等問題;在移動源污染防治方面,柴油車管控、公轉鐵推進落實不力等問題;以及揚塵管控不到位、錯峰生產未有效落實、重污染天氣應對不力等問題。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建立中央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安排與地方環境空氣質量改善聯動機制,調動縣區治理大氣污染積極性。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本級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支持力度,重點用于散煤治理、高排放車輛淘汰和改造、工業污染源深度治理、燃煤鍋爐替代、環保能力建設等領域。
(四)全力做好氣源電源供應保障
優化天然氣使用方向,確保突出重點,新增天然氣量優先用于城鎮居民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實現增氣減煤;不再新建天然氣熱電聯產和天然氣化工項目。建立調峰用戶清單,夯實“壓非保民”應急預案。對“煤改電”配套電網工程建設給予支持,統籌協調“煤改電”“煤改氣”建設用地。
相關企業要切實擔負起社會責任,加大投入,確保氣源電源穩定供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要積極籌措天然氣資源,要加快管網互聯互通和儲氣能力建設。國家電網公司要進一步加大“煤改電”力度,在條件具備的地區加快建設一批輸變電工程,與相關縣區統籌“煤改電”工程規劃和實施,提高以電代煤比例。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