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26 09:36
來源: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9.無人機監測能力。
目前省環境監測中心擁有中型多旋翼無人機1架、小型多旋翼無人機2架,配套專用多光譜傳感器。揚州環境監測中心也多次利用無人機開展南水北調東線區域遙感調查等工作。
(二)環境監測監控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當前污染防治形勢和環境管理需求相比,我省生態環境監測監控能力還存在不足。一是自動監測站數量不足、覆蓋不全,影響精準執法和管控。目前,我省空氣自動站僅覆蓋到市、縣,在鄉鎮布點不足,而周邊山東、浙江省已布局到鄉鎮;港口、重點化工園區空氣自動站普遍缺乏;京津冀地區已建成大氣PM2.5網格化系統,我省尚未開展建設;380個地表水省考斷面超過4成尚未建設自動站;化工園區下游和近岸海域未建設自動站。二是預警預報能力不足,影響重污染天氣和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對。我省空氣質量預報系統的運算速度僅為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1/3,上海市的1/2;各設區市普遍缺少PM2.5、VOCs組分分析手段,無法有效溯源;現有水質預警預報平臺尚不具備精準預警、快速溯源和預測預報功能。三是污染源監控網絡覆蓋率低,大數據分析能力不足。全省約30萬家污染源普查企業,目前自動監控聯網的企業數量僅955家,重點排污單位、排污許可重點管理單位等未能全部覆蓋;質控體系不健全,數據質量無法保障;污染源與環境質量綜合關聯分析能力薄弱。四是儀器裝備不足,影響監測數據質量。部分自動監測站和實驗室儀器設備已連續使用超10年,儀器老化、超期服役、性能不穩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測數據質量;儀器設備未能及時更新,不能滿足國家新標準、新方法的實施要求。
二、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打贏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決策部署,抓好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建設,提升生態環境信息采集、分析、利用能力,推動信息資源整合應用,創新生態環境精準化監管模式,利用大數據增強綜合執法的預見性和主動性,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助力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問題導向,科學布局。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系統謀劃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建設,統一規劃監測監控網絡布局,實現全省環境質量和重點污染源全覆蓋。
統一平臺,數據共享。統一省、市、縣三級數據管理和共享,實現一次采集、多處使用,堅持監測監控與監管執法有機聯動,及時快速捕捉并反饋異常環境污染信息,支撐精準監管執法。
依據需求,注重實效。根據當前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環境管理實際需求,開展監測能力標準化建設和重點專項能力建設,補齊能力短板。
明晰事權,分級建設。按照各方事權,合理劃分省級與地方建設責任,落實分工合作,明確與事權相匹配的經費支出責任。
(三)建設目標。
到2020年,全省“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趨于完善,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環境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大氣、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預報能力明顯提升,實現PM2.5精準管控、重污染天氣和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有效應對。污染源監控能力顯著增強,污染源排放與環境質量綜合關聯分析能力顯著提升,實現“三個說得清”。全省整體監測監控能力達到“全國一流”水平,能夠為環境管理和精準執法提供堅強保障。初步形成與我省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相適應的現代化環境監測監控新體系。
1.實現全省省級地表水考核斷面、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考核斷面、生態補償斷面、主要入江支流斷面、飲用水水源地斷面自動監控率100%,化工園區下游主要河流初步具備水質自動監控能力。提升水質自動監測數據的整體分析和深度挖掘能力,實時監測監控水質變化規律,及時掌握水質異常,快速判斷污染來源,提高水質預警預報能力。
2.完善全省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實現全省市、縣(市、區)、重點鄉鎮空氣質量自動監控全覆蓋,構建省內大氣PM2.5網格化監測系統,初步形成重點工業園區、港口大氣監測監控網絡。構建省級大氣超級站觀測網,以常規監測為基礎,形成特征污染因子觀測及深度分析能力,實現空氣質量精細化預警預報能力提升至10天,預報準確率提升至80%以上。
3.加強執法監測監控,促進精細化管理和精準治污。圍繞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構建并形成全省一體、實時響應的生態環境無人機監測網絡,在污染源監督執法監測、生態紅線管控監測、突發事件應急監測等方面實現業務化應用,并通過統一平臺進行綜合管理,為江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科學決策、精準治污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構建污染源在線監控網絡。推進噪聲監測全省聯網;在火電、污水處理、固廢處置三個重點行業的重點企業全面試點工況在線監控;對重點排污單位監控視頻、國家級生態紅線區監控視頻、全省移動執法記錄視頻實現省級聯網;對全省儲油庫及加油站的油氣回收裝置實施在線監控;構建國家-省-市多級“天地車人”一體化機動車排放監控系統;以我省長江經濟帶和沿海地區為重點,強化對工業園區的在線監管,在工業園區、化工園區建設集監測、監控、應急、固廢、管理于一體的“綠色園區”云平臺;建設生態環境綜合分析系統,搭建省市兩級安全可靠、標準規范、兼容性可擴展性強的監測監控信息化基礎設施;大型煤炭、礦石碼頭粉塵在線監測覆蓋率達到100%,構建重型柴油車載診斷系統遠程監控系統,推進工程機械安裝適時定位和排放監控裝置,加快建設船舶尾氣排放遙感監測系統。
4.構建全省生態環境遙感監測系統,新建一批生態地面觀測站點,用于全面開展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區和自然保護區等重要生態空間監測監控。加快發展省市兩級生物監測能力,優先保障生物多樣性和生物毒性檢測分析能力建設。逐步完善全省農村環境監測網絡,3年內每個鄉鎮至少布設1個村級監測點位。形成全省范圍內生態環境狀況的高效、實時、動態監測能力。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