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5-14 11:28
來源:咸陽市人民政府
(七)打好秋冬季污染治理攻堅戰
31.開展秋冬季攻堅行動。制定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降低PM2.5濃度和減少重污染天氣為著力點,聚焦重點問題,強化工作措施,將目標、任務、措施分解落實到各行業企業。統籌調配全市環境執法力量,實行交叉執法、駐地督辦,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城市管理執法局等參與)
32.夯實應急減排措施。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結合執法檢查情況及時修訂應急減排清單,細化應急減排措施并落實到企業各工藝環節,實施“一廠一策”清單化管理。在執行過程中,視具體空氣質量變化情況可采取更嚴格的減排管控措施。(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交通運輸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參與)
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水泥粉磨站實施停產。8月底前,制定應急期間錯峰運輸方案。在黃色及以上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水泥、商混、化學品、煤炭、磚瓦、陶瓷、石灰石、砂石、黃土、玻璃、糧食等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重點用車企業,實施應急運輸響應。(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煤炭工業局參與)
三、保障措施
33.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市區要把打贏藍天保衛戰放在重要位置,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第一責任人,要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工作任務,指揮協調進度,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完成。各相關部門要根據本方案,制定本部門配套專項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任務,落實“一崗雙責”。(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級各有關部門參與)
34.加大檢查執法力度。在春季開展工業無組織排放、夏季開展VOCs污染治理、夏秋季開展秸稈禁燒、秋季開展工業爐窯、冬防期開展以涉煤工業企業污染和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執行等專項執法工作,從嚴查處環境違法行為。開展VOCs整治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公布違法企業名單,實行聯合懲戒。對應領排污許可證而未按期申領的,一律按無證排污實施停產。重點涉氣工業污染源全部安裝煙氣在線監控設施,將煙氣在線監測數據作為執法依據,加大超標處罰和聯合懲戒力度,未達標排放的企業依法停產整治。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夯實排污者責任,促進自覺守法。(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公安局等參與)
常態化開展揚塵執法檢查。(市城市管理執法局牽頭,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水利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配合)
冬防期開展煤炭流通市場、用煤煤質等涉煤污染執法檢查。(市場監督管理局牽頭,市煤炭工業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農業農村局參與)
做好汾渭平原大氣強化督查執法配合保障。(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級各有關部門等參與)
35.加強網格化環境監管。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原則,完善“4+1”環境監管網格體系。加強網格員隊伍建設,配備專職網格員,解決兼職網格員履職難以到位問題,配齊鄉鎮街辦環保和村鎮建設管理站人員、裝備。6月底前,各縣市區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激勵、獎懲等網格化監管體系,規范監督管理運行機制。(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財政局、市大數據管理局等參與)
36.完善環境監測監控網絡。繼續增設鄉鎮、縣級空氣自動監測站點,密切關注現有69個鄉鎮站點數據,有效指導網格化監管。在渭城區、高新區、興平市試點建設包含VOCs特征污染因子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點。開展顆粒物組分手工監測和自動監測。(市生態環境局牽頭)
4月底前,完成全市排氣口高度超過45米的高架源,以及石化、煤化工、化工、橡膠、油漆、防水材料、電子、工業涂裝等VOCs排放重點源排查,并納入重點排污單位名錄。督導重點排污單位安裝在線監測設施,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啟動秸稈禁燒信息化監控系統升級改造。(市生態環境局牽頭)
37.強化科技基礎支撐。不斷完善“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機制,深入分析重污染天氣污染成因,開展污染物輸送路徑、重點行業與污染物排放管控技術、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加強區域性臭氧形成機理與控制路徑研究,深化VOCs全過程控制及監管技術研發。(市生態環境局牽頭)
匯聚部門科研資源,緊密圍繞打贏藍天保衛戰需求,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開展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污染源源頭控制,貨物運輸多式聯動、內燃機及鍋爐清潔燃燒相關技術研究。(市科學技術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市氣象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參與)
38.嚴格考核問責。藍天保衛戰年度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全市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對考核不合格的縣市區,由市生態環境局報請市政府公開約談其政府主要負責人,并實行區域環評限批,取消市級授予的有關生態文明榮譽稱號。對工作不力、責任不實、污染嚴重、問題突出的縣市區,由市級生態環境部門公開約談縣市區政府主要負責人。(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委組織部等參與)
39.加大環境宣傳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普及大氣污染防治科學知識。建立宣傳引導協調機制,發布權威信息,及時回應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等參與)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