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7-25 13:29
來源:珠海市人民政府
45.提高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
按照國家和省關于報送空氣質量7天預報結果的相關工作要求,按時開展未來7天城市空氣質量預報結果報送工作。當預測出現污染天氣時,發布預警信息,實施污染天氣應對,按級別啟動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措施,使污染過程縮時削峰。(市生態環境局、市氣象局負責)
46.強化重點時段大氣污染防治。
以減少空氣質量超標天數為目標,狠抓秋季臭氧(03)及冬春季(PM2.5)污染防治。制定我市秋冬季大氣污染強化防控實施方案,以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等高排放行業為重點,督促相關排污單位落實錯峰生產和強化減排措施。開展重點時段強化防治措施落實情況和實施效果評估。(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配合)
(八)提升大氣污染防治科學決策能力。
47.建立完善精細化污染源排放清單。
按照省的統一部署,建立省市聯動的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管理機制和VOCs源譜調查機制,實現我市源排放清單編制與更新工作常態化。2020年年底前,建立市精細化污染源排放清單,實現所有固定污染源臺賬式動態更新管理。鼓勵有條件的區以道路機動車排放為重點,繪制動態更新的移動源污染地圖。(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等配合)
48.系統提升污染源監測監控能力。
市級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和石化、化工園區要配備VOCs采樣、分析、自動連續監測儀器設備和便攜式VOCs檢測儀,形成定期進行VOCs排放監督性監測和執法監控的能力,對重點排污單位定期開展VOCs監督執法。加強企業自行監測、臺賬記錄和信息公開。(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配合省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的升級完善,逐步擴展納入自動監控的企業范圍,實現超標、異常數據實時監控,對自主驗收備案企業進行規范化標準化指引和管理。所有排氣口高度超過45米的水泥、陶瓷、玻璃、鋼鐵、有色等行業高架源以及石化、化工、包裝印刷、工業涂裝等VOCs排放重點源和每小時20蒸噸及以上工業鍋爐,均納入重點排污單位名錄,2020年年底前全部完成煙氣排放自動監控設施安裝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涉VOCs重點排污單位要建設排放口在線監測系統和VOCs無組織排放監控系統。(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49.建設環境空氣組分監測網。
優化、調整、擴展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點。2019年年底前,實現所有行政區監測子站建設與聯網全覆蓋,加強降塵量監測,各行政區布設降塵量監測點位。2019年年底前,實現所有鎮、街監測子站建設與聯網全覆蓋。在國家級新區、高新區、重點工業園區及港口設置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點。開展農村空氣質量(選取2—3個村莊)及路邊站監測(至少1個站點)。(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交通運輸局等配合)
按照省的統一部署,配合建設全省PM2.5,03及其前體污染物立體化監測網,升級粵港澳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全市和石化、化工園區要于2020年年底前形成環境空氣VOCs自動監測能力,逐步完善組分在線監測、實驗室分析能力和監測監控平臺。(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氣象局配合)
50.嚴格監測機構監督管理。
加強對環境監測和運維機構的監管,對第三方監測機構實施嚴格管理,按照省的統一部署,建立質控考核與實驗室比對、第三方質控、信譽評級等機制,健全環境監測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建立“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溯制度。開展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嚴厲懲處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對干預環境監測行為的,監測機構運行維護不到位及篡改、偽造、干擾監測數據的,排污單位弄虛作假的,依紀依法從嚴處罰,追究責任。(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市場監管局配合)
51.加強重點領域數據共享。
配合省建立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領域和重點排污單位的能源消費狀況動態監控、統計機制。2019年年底前,實現全市重點行業和重點排污單位的煤炭、燃料油、天然氣和電力消費量,車用汽柴油和普通柴油銷售量逐月統計制度。建立宏觀經濟、能源、產業、交通運輸、污染排放和氣象等數據信息的跨部門共享機制,深化大數據挖據分析和綜合研判。(市統計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珠海供電局等配合)
52.建立跟蹤評估研究工作機制。
鼓勵引進創新型大氣環境立體監測技術設備及第三方綜合服務,對我市大氣污染防控措施的制定開展政策效果預評估,開展措施施行情況及政策實效的跟蹤評估工作。(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配合省生態環境廳組建的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團隊組建我市跟蹤研究技術團隊,加強本地化特殊污染源排放特征及防控對策調查,研究制定我市“一城一策”大氣污染綜合解決方案,編制城市空氣質量達標規劃或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計劃,加強大氣污染的針對性防治,開展持續性跟蹤研究。(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53.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科學研究。
按照省的統一部署,配合開展區域大氣復合污染成因與來源精確分析、建立VOCs污染源排放成分譜、VOCs治理減排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大氣污染排放強化控制與精細化管理、PM2.5和03協同改善技術路徑、大氣污染防治科學精準決策支撐、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有毒有害空氣污染物排放特征及防控對策、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及防控策略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市科技創新局、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九)凝聚全社會合力,提升共建共治水平。
54.定期開展聯合監管和督查執法行動。
按照省的統一部署,通過聯動檢查與交叉執法、污染天氣應急聯動執法等多種方式,重點監督檢查“散亂污”工業企業(場所)和落后過剩產能清理整治、工業爐窯改氣治理、VOCs企業排放控制、柴油車治理、施工工地揚塵和工程機械排放防控等情況。持續推進“雙隨機、一公開”,保持污染源達標監管的高壓態勢。按照省的統一部署,配合開展跨區域、多部門的大氣污染聯合交叉執法專項行動。綜合運用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等手段,依法從嚴處罰環境違法行為,強化排污者責任。加強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市場監管局、珠海海事局等配合)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