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9-12 10:38
來源:生態環境部
5.3爐內脫硫技術
通過合理匹配吸收劑噴射區域溫度、鈣硫比、吸收劑粒徑等參數,爐內脫硫效率可達50%;當燃用硫分不大于0.5%的煤時,爐膛出口二氧化硫濃度可低至400mg/m3。該技術多用于流化床鍋爐,與爐外濕法或煙氣循環流化床法脫硫系統相結合。投資成本相對較低,配置簡潔、能耗低、占用空間小;存在降低鍋爐熱效率、增加爐膛磨損、鈣硫比大、運行物耗較高等問題。
6污染治理技術
6.1煙氣污染治理技術
6.1.1一般規定
6.1.1.1燃煤鍋爐宜采用袋式除塵、電除塵、電袋復合除塵等技術實現顆粒物達標排放。燃油鍋爐和燃氣鍋爐爐膛出口顆粒物濃度不達標時,宜采用袋式除塵技術實現達標排放。燃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宜采用機械除塵+袋式除塵技術實現顆粒物達標排放。
6.1.1.2燃煤鍋爐宜采用石灰石/石灰-石膏濕法、氧化鎂法、鈉堿法和煙氣循環流化床法脫硫技術實現二氧化硫達標排放。鍋爐排污單位有穩定廢堿來源(如堿性廢水等)的宜選擇“以廢治廢”的煙氣脫硫方式實現二氧化硫達標排放。燃油鍋爐、燃氣鍋爐和燃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二氧化硫排放不達標時,可參考燃煤鍋爐選擇煙氣脫硫技術。
6.1.1.3鍋爐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宜優先采用低氮燃燒技術,若不能實現達標排放,應結合煙氣脫硝技術實現達標排放。
6.1.1.4鍋爐汞及其化合物排放控制宜采用協同治理技術,若不能實現達標排放,應采用爐內添加鹵化物或煙道噴入活性炭吸附劑等技術實現達標排放。
6.1.2顆粒物治理技術
6.1.21袋式除塵技術
通過合理選擇濾料種類、過濾風速等參數,實現除塵效率不小于99%。當采用常規針刺氈濾料,過濾風速宜不大于1.0m/min時,顆粒物排放濃度可低至30mg/m3以下;當過濾4風速宜不大于0.9m/min時,顆粒物排放濃度可低至20mg/m3以下。當采用高精過濾濾料,過濾風速宜不大于0.8m/min時,顆粒物排放濃度可低至10mg/m3以下。當處理煙氣循環流化床法脫硫后的高粉塵濃度煙氣時,過濾風速宜不大于0.7m/min。該技術基本不受燃燒煤種、煙塵比電阻和煙氣工況變化等影響,運行溫度應高于酸露點10~20°C;燃煤層燃爐和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宜設置必要的保護措施,降低濾袋燒毀風險;系統阻力相對較大、占地面積小、投資成本相對較小。
6.1.2.2干式電除塵技術
通過合理設計煙氣流速、比集塵面積等參數,實現除塵效率90%~99.8%;當比集塵面積不小于100m2/(m3/s)時,顆粒物排放濃度可達50mg/m3以下;當比集塵面積不小于110m2/(m3/s)時,顆粒物排放濃度可達30mg/m3以下。該技術適用于比電阻在1×104~1×1011Ω·cm之間的燃煤鍋爐顆粒物脫除,對高鋁、高硅等高比電阻粉塵以及細顆粒物脫除效果較差;系統阻力小、占地面積和投資成本大。
6.1.2.3濕式電除塵技術
通過合理設計煙氣流速、比集塵面積等參數,實現除塵效率60%~80%,脫硫后采用該技術顆粒物排放濃度可低至10mg/m3以下;該技術分為板式濕式電除塵技術和蜂窩式濕式電除塵技術,適用于濕法脫硫后煙氣深度凈化,可有效去除細顆粒物及濕法脫硫后煙氣中夾帶的液滴,并能高效協同脫除SO3、汞及其化合物等;系統阻力相對較小、占地面積小、投資成本大。
6.1.2.4電袋復合除塵技術
通過合理選擇濾料種類和合理設計過濾風速及電區比集塵面積等參數,實現除塵效率不小于99%;當采用常規針刺氈濾料,顆粒物排放濃度可低至20mg/m3以下;當采用高精過濾濾料,顆粒物排放濃度可低至10mg/m3以下。該技術適用于燃煤鍋爐煙氣顆粒物的脫除,具有袋式除塵和干式電除塵的優點,濾袋使用壽命長,對難荷電顆粒物、細顆粒物及高比電阻粉塵脫除效果佳;系統阻力、占地面積和投資成本均相對較大。
6.1.3二氧化硫治理技術
6.1.3.1石灰石/石灰-石膏濕法脫硫技術
采用石灰石或石灰的漿液作為脫硫劑,通過控制塔內煙氣流速、鈣硫摩爾比和液氣比等參數,實現脫硫效率90%~99%。采用該技術,當入口二氧化硫濃度不超過3500mg/m3時,二氧化硫排放濃度可達35~200mg/m3。該技術適用于各種燃料、爐型和容量的鍋爐煙氣二氧化硫治理,煤種、負荷變化適應性強,對顆粒物和重金屬及其化合物有協同治理效果,需考慮脫硫廢水和脫硫副產物的處理和處置;系統阻力、占地面積和投資成本均相對較高。
6.1.3.2氧化鎂法脫硫技術
采用氧化鎂熟化形成的氫氧化鎂漿液作為吸收劑,通過控制塔內煙氣流速、鎂硫摩爾比、液氣比等參數,實現脫硫效率90%~99%。采用該技術,當入口二氧化硫濃度不超過3500mg/m3時,二氧化硫排放濃度可達35~200mg/m3。該技術適用于各種燃料、爐型和容量的鍋爐煙氣二氧化硫治理,對煤種、負荷變化適應性強,需考慮脫硫廢水處理和脫硫副產物的資源化利用;系統阻力、占地面積小和投資成本相對較低,吸收劑消耗成本相對較高。
6.1.3.3鈉堿法脫硫技術
采用鈉基物質(氫氧化鈉、碳酸鈉等)作為吸收劑,通過控制塔內煙氣流速、反應摩爾比、液氣比等參數,實現脫硫效率90%~99%。采用該技術,當入口二氧化硫濃度不超過4500mg/m3時,二氧化硫排放濃度可達35~200mg/m3。該技術適用于各種燃料、爐型和容量的鍋爐煙氣二氧化硫治理,吸收劑反應活性高,存在系統腐蝕問題,需采用高效除霧器解決排放煙氣易攜帶可溶鹽的問題;系統阻力、占地面積和投資成本相對較低,吸收劑消耗成本相對較高。
6.1.3.4煙氣循環流化床法脫硫技術
采用鈣基吸收劑,通過控制鈣硫摩爾比、煙氣停留時間等參數,實現脫硫效率85%~95%。采用該技術,當入口二氧化硫濃度不超過3000mg/m3時,二氧化硫排放濃度可達35~200mg/m3。該技術適用于燃用中、低硫煤的燃煤鍋爐或已配套爐內脫硫的燃煤流化床鍋爐,煙囪無需特殊防腐,耗水量較少;脫硫副產物中亞硫酸鈣含量較高,綜合利用受到一定限制;系統阻力和占地面積大,投資成本和吸收劑成本大。
6.1.4氮氧化物治理技術
6.1.4.1選擇性催化還原法(SCR)脫硝技術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