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1-13 10:20
來源:鎮江市生態環境局
11.強化消耗臭氧層物質淘汰和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管理。依據《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做好監督管理工作,做好2019年消耗臭氧層物質(ODS)數據統計工作。根據《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名錄(2018年)》,落實企業履行源頭風險管理責任,建立環境風險預警體系,依法納入排污許可管理,并督促企業按要求開展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排放監測。(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三)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構建清潔高效能源體系
12.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2019年,全市非電行業煤炭消耗量比2016年減少165萬噸。各地加快煤炭消費總量削減任務分解落實,重點削減非電用煤,電力行業煤炭消費占煤炭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70%以上。參照省級模式,加強預警和通報工作,及時掌控重點減煤項目實施進度,確保年度計劃落實到位。(市發展和改革委牽頭,市生態環境局配合)
13.淘汰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散煤。加大對純凝機組和熱電聯產機組技術改造力度,加快供熱管網建設,充分釋放和提高供熱能力。2019年底前,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供熱半徑15公里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落后燃煤小熱電全部關停整合,鼓勵關停整合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供熱半徑30公里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小熱電。加大散煤治理力度,嚴格落實《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市發展和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住房城鄉建設局配合)
14.抓好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2019年,天然氣消費量力爭增長10%左右。鼓勵各類資本進入供氣市場,保障城市建成區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環衛、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配送清潔能源汽車等天然氣供應。(市發展和改革委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財政局、住房城鄉建設局等配合)
15.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有序發展水電,優化風能、太陽能開發布局,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在具備資源條件的地方,鼓勵發展縣域生物質熱電聯產、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及生物天然氣。推進建筑陶瓷行業清潔能源改造。到2019年底,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及占市內電力裝機比例完成上級部門下達任務;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完成上級部門下達任務。(市發展和改革委牽頭,市財政局配合)
16.加快農村“煤改電”電網升級改造。完善農村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加快中壓配電網主干網建設,優化農網地區配電變壓器布點。加強城鄉配電網統一規劃、統一標準,促進農村地區電力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市發展和改革委牽頭,市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配合)
17.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繼續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2019年。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0%,能源消費增量控制在50萬噸標準煤以內。大力開發、推廣節能高效技術和產品,實現重點用能行業、設備節能標準全覆蓋。新建高耗能項目單位產品(產值)能耗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市發展和改革委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管局配合)
18.穩步提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居住建筑執行65%節能設計標準。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鼓勵開展農村住房節能改造。(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管局配合)
(四)積極調整運輸結構,發展綠色交通體系
19.開展清潔運輸行動。高度重視長江、京杭運河“兩河”和高速公路、高架橋“兩路”的大氣污染治理,加強車船燃油和船體覆蓋的聯合監管,推動解決因交通擁堵、汽車怠速導致PM2.5排放增加的問題。落實《江蘇省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實施方案》各項重點任務,落實區域港口貨運和集裝箱轉運專項治理(含岸電)方案,大幅提升鐵路、水路貨運比例,2019年鐵路運輸和水路運輸比例完成上級部門下達任務,加快解決鐵路接駁“最后一公里”問題。(市發展和改革委、交通運輸局牽頭,市公安局、財政局、生態環境局、鎮江海事局配合)
20.推進煤炭、建材、礦石等運輸“公為鐵”“公轉水”比例。鋼鐵、電解鋁、電力等重點企業要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充分利用已有鐵路專用線能力。2019年底前,煤炭逐步轉向鐵路或水路運輸,不斷增加鐵路和水路運輸比例。(市發展和改革委、交通運輸局牽頭,市財政局、生態環境局配合)
21.推進集約高效的運輸模式發展。發揮鐵路、水運在大宗物料長距離運輸中的骨干作用。大力發展多式聯運,重點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率完成上級下達任務。推進集裝箱運輸“水水中轉”,2019年底前,具備條件的港口比例完成上級下達任務。依托鐵路物流基地、公路港和內河港口等,推進多式聯運型和干支銜接型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建設。(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生態環境局、商務局等配合)
22.開展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建設。建設城市綠色物流體系,支持利用城市現有鐵路貨場、物流貨場轉型升級為城市配送中心。通過擴大輕型燃油物流車的禁行區域、給電動物流車提供通行便利等措施。引導和鼓勵城市貨運配送組織模式創新,鼓勵城市配送企業創新統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時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約化運輸組織模式。推進無車承運人試點工作,降低貨物運輸空載率,2019年底前中長途貨車空駛率完成上級下達任務。(市交通運輸局、公安局、商務局負責)
23.深化船舶排放控制區和綠色港口建設。所有港口實施二階段船舶排放控制區措施,2019年底前調整擴大船舶排放控制區范圍。嚴格執行《交通運輸部關于印發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和各項規定,全面加強執法檢查,深入推進落實排放控制區措施。加快建設船舶尾氣排放遙感監測系統,2019年完成3套大橋固定式船舶尾氣排放遙感監測點建設。(市交通運輸局、鎮江海事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能負責)
24.加大船舶更新升級改造和污染防治力度。實施高排放船舶專項整治行動,制定內河禁限行等措施,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鼓勵淘汰使用20年以上的內河航運船舶;長江內河現有船舶完成改造,改造后仍達不到新的環保標準要求的,限期予以淘汰。嚴格執行船舶強制報廢制度,推動內河船舶改造,加強顆粒物排放控制,開展減少氮氧化物排放試點工作。(市交通運輸局牽頭,鎮江海事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配合)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