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1-16 13:54
來源:中國大氣網
(四)深化治理工業廢氣
1.推進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升級改造。實施燃煤電廠深度治理。加強熱電企業煙氣超低排放設施運行監管,嚴格執行燃煤電廠地方排放標準,完成熱電煙氣在線監測設備更新改造。2020年1月1日起,燃煤鍋爐排放達到《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DB33/2147-2018)中的表1排放限值要求(顆粒物≤10mg/m3,二氧化硫≤35mg/m3,氮氧化物≤50mg/m3)。(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
深入推進鍋爐節能環保專項治理。開展鍋爐拉網式排查,建立管理清單和臺賬,制定鍋爐綜合整治方案。依法依規加大全市燃煤鍋爐淘汰力度,嚴防已淘汰高污染燃料鍋爐反彈,實施燃氣鍋爐低氮改造和城市建成區生物質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到2020年,基本淘汰10蒸噸/小時以上35蒸噸/小時以下的燃煤鍋爐,35蒸噸/小時及以上高污染燃料鍋爐完成節能和超低排放改造。(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
實施工業爐窯污染治理專項行動。開展工業爐窯拉網式排查,建立詳細管理清單。加大工業爐窯淘汰力度,2020年底前淘汰爐膛直徑3米以下燃料類煤氣發生爐,取締燃煤熱風爐,基本淘汰熱電聯產供熱管網覆蓋內的燃煤加熱、烘干爐(窯)。加快開展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為燃料的加熱爐、熱處理爐、干燥爐(窯)等清潔能源替代。推進保留燃煤工業爐窯深度治理,確保全面達標排放,暫未制訂行業排放標準的工業爐窯,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應達到排放限值,分別滿足不高于30、200、300毫克/立方米的要求。(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
實施鋼鐵、水泥、玻璃、陶瓷、磚瓦、鑄造、有色金屬加工等重點行業廢氣治理設施升級改造,全面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確保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加快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鼓勵水泥企業實施全流程污染深度治理,平板玻璃企業應逐步取消脫硫脫硝煙氣旁路或設置備用脫硫脫硝等設施。實施磚瓦窯煙氣深度治理,推進磚瓦窯煙氣在線監測系統建設。鑄造企業中(工)頻爐爐口以上建設封閉式集氣罩并配備高效除塵設施。(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經信局)
2.深化VOCs污染治理。建立動態更新的工業VOCs排放清單。在現有重點VOCs企業清單基礎上,結合排污許可證管理和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對VOCs排污單位進行排查,查漏補缺,定期更新VOCs排放企業清單,不斷完善VOCs基礎數據臺賬。嚴格執行《紹興市揮發性有機物深化治理與減排工作方案(2018—2020年)》,2020年底前開展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合成革、紡織印染、化纖、橡膠和塑料制品、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VOCs治理,在連續密閉化生產的化工企業、化纖合成企業及其他含有有機化學品儲存的企業深入開展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加強無組織排放控制,推進涉VOCs廢氣產生工藝的生產線密閉化改造。試點重點行業VOCs在線監控系統安裝。推廣使用低(無)VOCs含量、低反應活性的環境友好型原輔材料。(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經信局)
3.開展重點園區廢氣治理。編制重點園區廢氣專項整治方案,明確具體整治要求和重點整治項目。2020年底前,完成8個重點工業園區廢氣整治,園區內涉氣企業廢氣收集、處理設施正常運行,廢氣收集率和排放達標率明顯提升。涉VOCs排放的園區應結合排放特征,配置VOCs自動監測設備,并與本地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各地結合產業特色,推進特色園區和小微園區廢氣綜合治理,試點推進越城區電子信息、柯橋紡織印染后整理、上虞區UV涂裝、諸暨市汽車配件加工、嵊州市家具制造等塊狀行業大氣污染專項治理。(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經信局)
4.加強臭氣異味治理。繼續探索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臭氣異味評價體系,建立重點監管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動態數據庫。以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臭氣擾民問題為突破口,結合日常信訪投訴重點開展臭氣異味源排查,建立臭氣異味企業清單。通過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的過程防治措施,推進涉VOCs重點企業、農副食品加工企業、酸洗工序等行業臭氣異味治理,實施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畜禽養殖等領域臭氣異味處理。提高臭氣廢氣收集率。減少涉氣重復信訪投訴率,基本消除重點領域臭氣異味。(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綜合執法局、市農業農村局)
(五)加快治理車船尾氣
1.加強機動車環保管理。采取經濟補償、限制使用、嚴格超標排放監管等疏堵相結合的措施,大力推進老舊營運車輛淘汰更新。到2020年,全市累計淘汰2700輛老舊營運貨車,2021年1月31日前完成淘汰補助。(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公安局)
強化車輛檢測和維護制度,確保在用車儲油箱、油路、活性碳罐密閉。進一步完善機動車排放檢驗信息系統和機動車遙感監測建設及聯網。加強對重型柴油車的排放控制,啟動重型柴油車后處理裝置、車載診斷系統(OBD)。必要時實行機動車輛總量控制,科學劃定并公布高污染排放車輛限行區域。(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
2.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充分發揮我市內河水網先天條件以及鐵路在綜合運輸中的比較優勢,創新多式聯運組織模式,積極引導大宗貨物運輸“公轉水”“公轉鐵”,不斷完善運輸網絡,加快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新、改、擴建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建設項目,原則上不得采用公路運輸。到2020年,全市實現大宗貨物“公轉水”35萬噸、“公轉鐵”10萬噸。(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
3.全面提升燃油品質。嚴格車用、船用燃油的市場監管,嚴厲打擊非法、非標汽柴油生產、銷售行為。加大對車用尿素溶液質量的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不合格車用尿素溶液行為。持續提升銷售和使用的汽、柴油油品質量,顯著降低車用汽油烯烴、芳烴含量和夏季蒸汽壓。(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市交通運輸局)
4.加強油氣回收治理。加強汽油儲運銷油氣排放控制,減少油品周轉次數。嚴格按照排放標準要求,全面推進行政區域內所有加油站油氣回收治理。建設油氣回收自動監測系統平臺,推進儲油庫和加油站油氣回收自動監測設備安裝工作。推進港口儲存裝卸、船舶運輸油氣回收治理,原油、汽油、石腦油等裝船作業碼頭應全部安裝油氣回收設施。(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交通運輸局)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