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4-26 10:03
來源:河北生態環境
燕趙都市報記者:
2019年底,我省修訂出臺了新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進一步加強了重污染天氣的應對,請問效果如何?現在的重污染天氣差異化管控是如何開展的?
王曉利:
據氣象部門提供數據顯示,2019-2020年秋冬季,全省平均靜穩天氣指數11.7,數越高說明越不宜擴散,越低就越容易擴散,較2018-2019年秋冬季同比偏高11%,垂直擴散條件同比不利、相對濕度同比偏高,整體氣象擴散條件同比略不利,比上一年的擴散條件差。
在不利的氣象條件下,2019-2020年秋冬季,通過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響應,全省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減排總量分別為4.38萬噸、2.93萬噸、4.96萬噸、3.07萬噸,主要污染物減排比例分別占工業企業秋冬季總排放量的22%、20%、18%、19%。我們工業排放占全社會排放50%以上,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是在重污染天氣發生期間這幾項污染物減排量占20%以上。
監測結果顯示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效果顯著,從PM2.5平均濃度來看,若全省不采取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全省PM2.5的平均濃度為69.9微克/立方米,較實測濃度61微克/立方米高12.0%。從PM2.5峰值濃度來看,2019-2020年秋冬季期間,全省PM2.5日均濃度峰值為168微克/立方米,較上個秋冬季248微克/立方米低32.3%。從重污染天氣持續時間來看,若不采取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減排措施,全省平均重污染天數將達到19天,較實際監測結果多了7天。
2019-2020年秋冬季,省生態環境廳對全省5.56萬家涉氣企業逐個核算排放量。依據“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的原則,為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實現科學治理、精準減排和差異化治理,按照污染物排放水平、無組織管控水平、監測監控水平、排放限值、運輸方式等六大項指標,對工業企業逐項進行績效評級,根據評級的不同,執行差別化的應急減排措施,做到了一企一策。大體分為三類,即低排放、低污染企業,高排放、高污染企業和中度污染企業。首先,排查確定每年排放大氣污染物不超過100公斤的微污染企業9626家,對生產環節不停產、不限產,只要求重污染天氣不得使用國四以下重型柴油貨車;其次,對40個重點行業23354家企業(排放總量占工業排放量70%以上)分兩類實施差異化管控,一類是高排放的21個重點行業7059家企業(包括鋼鐵、焦化、水泥等行業),從生產工藝、污染物治理、無組織排放、監測監控、排放限值、運輸方式等六個方面進行績效評級,確定A、B、C三級標準。另一類是其余19個行業16295家企業(包括包裝化肥、印刷、工業涂裝等行業,占工業排放量15%左右),根據不同裝備水平、生產工藝、能源結構,分為兩個績效級別,確定不同預警級別下不同的減排比例。同樣是工業窯類,使電的,使氣的,使煤的就不一樣,你水平達到國際領先了設備先進,你這個一般水平,分成兩類企業采取不同的措施。最后,對于重點行業以外2.25萬家中度污染企業,具有明顯的產業特色和地域分布差異,由省廳制定指導意見,各市結合產業布局和減排需要,根據生產工藝、排污數量、治污水平、運輸結構,也分別制定了分級、分類差異化管控措施。相當于我們5.56萬家企業,除了微涉氣企業9000多家以外,剩下的企業都根據你的工藝水平、治理結構、排放水平進行了分類,你就實現了多排多限、少排少限,投資多的,改造力度大的,實現超低排放的,就可以正常生產。治理水平差、排放量多,雖然也達標,但是重污染天氣相應期間就要限產多限排多。
評價為A級的企業,是六項指標均達到了國家標桿的水平,在重污染期間自主采取減排措施。比如A級企業,應符合使用潔凈燃料、有組織排放污染物達到超低標準、無組織環節密閉無泄漏、80%以上鐵路運輸、使用國五以上柴油車、排放口安裝在線監測等要求。評價為B級的為達到省級標桿水平,根據行業的不同執行不同的減排措施,鋼鐵企業主要調控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燒結機等工序,對燒結機、球團設備、石灰窯等停產;焦化企業延長結焦時間到36小時;鑄造行業紅色預警時對涉氣工序停產;氧化鋁、炭素、銅冶煉、涂料、油墨等行業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時停產20%-30%;陶瓷、石灰窯等行業停產50%;玻璃、煉油與石油化工、制藥、農藥等短時間難以停產的行業,主要調整生產計劃進行減排。六項指標中,有一項達不到B級要求的,即被評價為C級,應急減排措施根據行業的不同,在B級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嚴。同時,所有涉及大宗原料和產品運輸的企業在重污染天氣期間停止使用國四及以下排放標準的重型載貨汽車(含燃氣)進行運輸。
差異化的應急減排措施,獎優策劣,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和深度治理,極大促進企業深度治理的積極性,推動更多企業成為國內標桿、省內標桿,促進我省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今年我們就要進一步再細化指標,把過去分級不太細的行業,制定更加詳細的績效指標,更加有利企業科學精準高效應對重污染天氣。
河北日報記者:
2019年,河北省建立實施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制度,先后動態更新了幾個批次,請問正面清單在保障疫情防控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怎么進行動態調整更新的?這項制度目前運行實施的如何?
何立濤:
2019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創設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制度,這是全省生態環境領域優化營商環境、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在實際操作中,我們著眼全省不同階段重點工作實際需要,按照“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原則,在我們省不同的工作階段由生態環境、發改、商務、工信、統計等部門聯合審定,第一批重點對國家和省重點項目工程、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出口型企業等4個領域,共選定1640個企業(項目)納入正面清單。第二批正面清單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將已完成階段工作任務的扶貧搬遷工程領域調整新增為軍民融合領域,保留已納入第一批正面清單的3個領域,兩批遴選共納入5個領域正面清單企業(項目)2790個。同時,為確保正面清單制度高效有序運行,我們建立了部門會審會商、現場核查和調研幫扶機制,對已納入清單的項目企業不定期開展“回頭看”,對不符合正面清單要求的企業及時調出,并督促整改到位。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第一時間對接工信、衛健等部門,發揮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制度的保障作用,主動服務抗擊疫情物資供給;第一時間將涉及疫情防控的重點企業、醫療衛生建設項目等納入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并對外發布。同時,緊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同階段需要,加強與相關部門和企業(項目)會商協調,及時對正面清單企業(項目)進行不斷擴展和完善。截至目前,全省分5批將1095家涉及疫情物資生產企業納入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正常開展。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