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9-10 10:20
來源:欽州市人民政府
(十五)推進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對全市露天采石場的石料開采、破碎、轉運等過程粉塵污染實行有效管控,確保除塵抑塵措施落實到位。對污染治理不規范的露天礦山,依法責令停產整治,整治完成并經驗收合格后方可恢復生產。對限期整改仍不達標的礦山,根據安全生產、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等要求依法關閉。(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應急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提高秸稈還田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健全秸稈收儲運服務體系,提升產業化能力,提高離田效能。到2025年,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維持在86%以上。持續推廣糖企包干處理蔗葉模式。(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完善秸稈禁燒區和限燒區劃定規范,結合實際對秸稈禁燒區和限燒區范圍進行優化調整;禁燒區禁止露天焚燒秸稈;綜合運用衛星遙感、高清視頻監控、無人機等手段,提高秸稈焚燒火點監測精準度;完善網格化監管體系,健全市、縣、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網格化禁燒監管模式,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開展秸稈焚燒重點時段專項巡查。到2025年,全市實現視頻監控火點處理率不低于90%。(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六、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減排
(十七)強化VOCs全流程、全環節綜合治理。鼓勵儲罐使用低泄漏的呼吸閥、緊急泄壓閥,定期開展密封性檢測。汽車罐車推廣使用密封式快速接頭。污水處理場所高濃度有機廢氣要單獨收集處理;含VOCs有機廢水儲罐、裝置區集水井(池)有機廢氣要密閉收集處理。督促企業開停工、檢維修期間,及時收集處理退料、清洗、吹掃等作業產生的VOCs廢氣。嚴查企業將火炬燃燒裝置作為日常大氣污染處理設施的行為。開展簡易低效(失效)VOCs治理設施排查整治,對無法穩定達標排放的治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嚴格限制新建、改建、擴建項目使用光催化、光氧化、水噴淋(吸收可溶性VOCs除外)、低溫等離子等單一低效VOCs治理設施(惡臭異味處理除外)。(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十八)加快重點行業污染深度治理。高質量推進水泥等重點行業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推進廣西新天德能源有限公司1×130t/h鍋爐煙氣脫硫脫硝超低排放改造。組織水泥行業編制并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實施方案。(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鍋爐和工業爐窯整改升級,確保工業企業全面穩定達標排放。全面開展鍋爐和工業爐窯簡易低效(失效)治污設施排查,通過清潔能源替代、升級改造、整合退出等方式實施分類處置,對達標無望或治理難度大的改用電鍋爐或電爐窯,對無法穩定達標的鍋爐、爐窯進行整改,鼓勵支持65蒸噸/小時以上的鍋爐開展超低排放改造。推進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推動使用生物質鍋爐企業采用專用鍋爐,配套布袋等高效除塵設施,禁止摻燒煤炭、生活垃圾等其他物料。推進整合小型生物質鍋爐及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SCR)、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技術(SNCR)、活性焦等成熟技術應用。強化治污設施運行維護,減少非正常工況排放。推動重點涉氣企業逐步取消煙氣和含VOCs廢氣旁路,因安全生產需要無法取消的,安裝在線監控系統及備用處理設施。(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加強餐飲油煙、惡臭異味污染治理。嚴格居民樓附近餐飲服務單位布局管理。擬開設餐飲服務單位的建筑應設計建設專用煙道。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惡臭異味擾民問題加強排查整治,投訴集中的工業園區、重點企業要安裝運行在線監測系統。推動化工、制藥、工業涂裝、橡膠、塑料、食品加工等行業VOCs和惡臭異味協同治理。各縣區要明確餐飲油煙監督管理部門職責,加強部門聯動,因地制宜解決人民群眾反映集中的油煙及惡臭異味擾民問題。(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穩步推進大氣氨污染防控。開展農業面源氨(NH3)排放摸底調查,建立大氣氨源排放清單。積極推進測土配方,推廣肥料機械深施和低蛋白日糧技術。鼓勵生豬、雞等圈舍封閉管理,支持糞污輸送、存儲及處理設施封閉,加強廢氣收集和處理,推進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還田,提高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到2025年,全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穩定在80%以上。加強氮肥、純堿等行業大氣氨排放治理;強化工業源煙氣脫硫脫硝氨逃逸防控。(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完善大氣環境管理體系
(二十一)完善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根據自治區預警預報消息,當預警沿海一市有污染過程時,我市配合響應,視情況啟動應急預案。(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二十二)完善重污染天氣應對機制。健全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體系,明確各級政府部門責任分工,規范重污染天氣預警啟動、響應、解除工作流程。完善重點行業企業績效分級指標體系,規范企業績效分級管理流程,鼓勵開展績效等級提升行動。結合排污許可制度,確保應急減排清單覆蓋所有涉氣企業。根據自治區空氣質量預警預報信息,按照我市污染天氣應急預案要求啟動應急響應,采取措施應對污染天氣。強化生態環境、氣象管理部門聯動,在污染天氣過程中,科學實施人工增雨降污協同作業。(市生態環境局,市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
(二十三)提升大氣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優化全市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加強數據聯網共享。開展非甲烷總烴監測。市生態環境局定期更新大氣環境重點排污單位名錄,確保符合條件的企業全覆蓋。組織召開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控建設聯網工作推進會,重點排污企業依法安裝使用大氣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并與國家在線監控平臺聯網。推動企業安裝工況監控、用電(用能)監控、視頻監控等設備。依法加強大氣污染環境監測儀器計量監管,確保數據準確可靠。加強移動源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四)強化大氣環境監管執法。拓展視頻監控、大數據共享等非現場監管手段應用。加強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運行監管,確保監測數據質量和穩定傳輸。提升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執法監測能力。加強石化、化工、建材、工業涂裝、包裝印刷、儲油庫、加油站等重點領域監督執法,對參與弄虛作假的排污單位和第三方機構、人員依法追究責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公安局、市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