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成人小视频|国产黄影院|青青草免费观看|55影视大全免费追剧|chottie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內蒙古:基本實現環境質量、生態質量、重點污染源監測全覆蓋。

時間:2025-07-08 10:42

來源:內蒙古生態環境廳

7月7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就2024年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進行新聞發布。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趙世德作主題發布。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測處處長阿永嘎、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副處長張曼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2024年,自治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聚焦聚力辦好“兩件大事”,積極推動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美麗內蒙古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顯著,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一、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出臺自治區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實施方案,加強工業、燃煤、機動車污染防治,建成“自治區-盟市-旗縣-企業”四級重污染應急預案體系,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幫扶指導。PM2.5平均濃度、優良天數比例和重污染天數比例3項指標均完成年度目標。六項大氣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濃度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同比持平,可吸入顆粒物(PM10)同比下降5.8%,二氧化硫同比下降9.1%,二氧化氮同比下降4.8%,臭氧同比下降0.7%。

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大力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強化水環境形勢分析會商和預警督辦,開展汛前河湖水質超標問題隱患排查整治。全區13段已完成整治城市黑臭水體無返黑返臭。堅持“一口一策”,完成850個入河排污口整治。全區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和劣Ⅴ類比例均優于年度目標。切實抓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干流內蒙古段水質連續5年穩定在Ⅱ類優良水平,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77.1%。全面加強“一湖兩海”綜合治理,“一湖兩海”水質保持穩定,湖面面積保持在合理區間,察汗淖爾流域生態環境狀況持續改善。烏蘭木倫河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11.79萬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159個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開展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完成40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前完成自治區“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完成12個盟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推進國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和化工園區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復試點。

深入推進新污染物和固體廢物綜合治理。開展全區化學物質環境信息統計調查,深入落實《斯德哥爾摩公約》,有序淘汰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開展新污染物治理中期自評估,13項重點指標均達到國家要求。推進呼、包、鄂3市“無廢城市”建設,建設項目完工172項。審核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事項212個,全區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基本滿足本行政區域內利用處置需求。開展尾礦庫污染隱患排查治理,對671座尾礦庫實施分級分類管理,切實防范尾礦庫環境風險。

二、主動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制定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自主推進的年度改革任務共13項均已完成。印發《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實施意見》,深入推進成果動態更新、實施應用。積極推動項目落地建設,全區上報環評審批申請的3101個重大項目全部完成批復,審批完成率100%。印發《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建設項目目錄》,優化調整環評審批權限。落實排污許可制度,排污單位全部實現持證排污。修訂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實施細則,實施更大范圍差異化監管,推行包容審慎執法,讓行政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依法嚴懲群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全區共辦理行政處罰案件889件,適用環保法及配套辦法查處和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32件。

三、持續加強生態保護監管。編制印發《內蒙古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達烏爾國際自然保護區“跨界保護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入選全球共享發展行動論壇第二屆高級別會議成果文件《共創未來行動計劃成果清單》。通遼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根河市入選全球“自然城市”,鄂爾多斯市同時入選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全區生態質量指數(EQI)63.14,生態質量為二類,同比輕微變好。全區區域生態質量動態評估指數(EQDI)0.274,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整體穩定。

四、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強化法規制度建設,修訂頒布《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修訂《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制定發布《區域生態質量動態評估技術規范》《內蒙古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監測技術規范》《核技術利用單位輻射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基本規范》等7個地方標準。深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篩查線索9035條,報送案件線索清單206件。加快推進內蒙古生態之窗服務平臺建設,推動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科學化、監管執法精準化、公共服務便民化。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強化多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試點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按期完成發電、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碳排放報告核查復查,完成全國碳市場第三個履約周期履約交易。編制《自治區支持林草碳普惠發展實施方案》,印發《自治區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

五、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更加完善。全區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點位總數達8391個,基本實現環境質量、生態質量、重點污染源監測全覆蓋。申報獲批13個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完成133個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點的建設。聯合自然資源廳等7個廳局健全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監測聯動工作機制。推動盟市生態環境局與自治區環境監測總站駐盟市分站建立協調配合工作機制,強化溝通協作。組織開展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督檢查、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幫扶指導,進一步規范生態環境監測活動,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組織參加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榮獲一項團體三等獎、一項個人二等獎,兩項個人三等獎。“內蒙古調查監測助力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入選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下一步,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將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有效防控生態環境安全風險,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持續改善。

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記者:生態環境部日前印發《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進一步提升技術裝備數智化能力,推進建成新一代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請問我區在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測處處長阿永嘎:實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是深化生態環境監測改革、提升環境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我區不斷加大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力度,基本實現以真實、準確、全面的監測數據客觀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我區也在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自動化、數智化轉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是在監測網絡建設方面,截至目前已經實現了349個各類空氣質量監測站點、133個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點、59個水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自動監測。我區還選取了3個空氣站點開展了數智化改造,初步實現儀器設備自動診斷維護、自動質控校準、遠程智能控制和干擾智能識別,現場工作量降低70%以上,異常處置率達到99%以上。

二是數智化監管應用方面,建成“內蒙古自治區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入選國家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生態質量監測方面,開展了生態遙感影像變化自動識別,初步實現生態監測數據數智化篩選和識別。實驗分析方面,部分設備實現加樣、消解、滴定等流程自動化,重金屬檢測實現痕量及超痕量快速測定,有機物檢測實現精準分離和多種污染物協同檢測。在數據質量管理工作中,自治區環境監測總站和7個駐盟市分站建立運用實驗室信息系統,有效提升數據質量。

三是數智化轉型先行區方面,鄂爾多斯市生態環境局在數智化轉型方面積極先行先試,在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初步建成能感知、會思考、善決策、可拓展的鄂爾多斯生態環境智慧管理體系。烏海市構建黃河流域水污染預警溯源系統,構建起“預警、溯源、應急、執法”的全鏈條聯動治理機制。下一步,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將按照生態環境部印發的《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要求推進工作,構建智能化環境監測網絡。一是進一步優化調整傳統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總結數智化改造試點經驗,分步開展區控空氣、地表水自動監測站數智化改造。二是加強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監測等立體化監測技術手段,加大智聯網等新質生產力應用。三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實驗室和監測項目,實現實驗分析全流程自動化,開展智能實驗室改造建設。四是完善綜合性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大力引入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對海量監測數據進行分析,服務生態保護修復、強化環境風險預警、支撐綠色發展和美麗內蒙古建設。

內蒙古日報記者:2024年碧水保衛戰工作成效如何,具體開展了哪些工作?

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副處長張曼:內蒙古自治區錨定碧水保衛戰各項目標任務,分流域落實系統治理保護舉措,持續鞏固提升全區水生態環境質量。2024年,全區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80.2%,較2021年提升7.3個百分點,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黃河干流內蒙古段國考斷面水質連續五年保持在Ⅱ類水平,黃河支流國考斷面穩定消劣。烏蘭木倫河(鄂爾多斯市段)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一是深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監督管理。持續提升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管”各環節監管質效,完成2802個入河排污口排查,指導各地制定落實“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推動重點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率達到100%、整治率達到96.5%,以點帶線、以線促面,推進陸域各類污染源整治。

二是鞏固提升黑臭水體治理成效。組織開展2024年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行動,將排查整治范圍延伸至縣城、農村。暢通黑臭水體整治群眾監督舉報途徑,強化常態化監測和實地抽查,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全區13處已治理完成的城市黑臭水體無返黑返臭。

三是提升重點河湖保護治理水平。定期組織開展水環境形勢分析會商,發現問題及時預警督辦。 印發汛期水環境監管工作通知,組織提前識別處置各類水環境風險隱患。“一湖一策”強化水華防控,積極爭取8487萬元中央水污染防治資金支持實施“一湖兩海”水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工程。呼倫湖、岱海水域面積穩定在合理區間,烏梁素海湖心斷面水質達到Ⅳ類,“一湖兩海”的“外觀顏值”和“內在氣質”明顯提升。全面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監管。分類開展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優化調整14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累計推動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255個,其中一級保護區562平方公里、二級保護區2903平方公里、準保護區869平方公里,有力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

下一步,我們將以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為抓手,強化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統籌“三水”治理,推動完成“十四五”重點流域規劃各項目標任務,系統謀劃“十五五”時期工作,以碧水保衛戰新成效助力美麗內蒙古建設。


編輯:陳偉浩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clhh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大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