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6-24 09:16
來源:中國大氣網、生態環境部
作者:中國大氣網
近期,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陸續向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反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督察情況。督察發現,烏海市、淄博市、德州市等地區因思想認識不足、責任落實不到位、監管執法寬松軟等問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嚴重滯后,多項突出問題久拖未改,區域空氣質量持續惡化,引發社會關注。
總體情況:多地空氣質量“墊底”,問題集中爆發
烏海市作為資源型工業城市,工業園區和礦區分布密集,結構性污染突出。2022年以來,其PM10、PM2.5濃度長期在內蒙古12個盟市中排名墊底;2024年,烏達、海南、海勃灣3個市轄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更位列全區103個旗(縣、區)倒數第1、2、9位,成為全區大氣污染“重災區”。
山東省淄博、德州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點城市同樣問題突出。淄博市、德州市2023年、2024年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省排名靠后,其中德州市2024年重污染天數比例居全省首位。兩地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作推進不力,違法排污、任務落實不到位等問題頻發,進一步加劇區域大氣環境壓力。
突出問題:三大“頑疾”暴露治理短板
(一)烏海市:產業升級滯后+違法排污+揚塵失控,污染“疊加式”惡化
煤焦化產業升級改造嚴重滯后。根據2020年自治區《烏海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烏海市應嚴格控制焦化新增產能,2023年底前完成5.5米焦爐干熄焦和超低排放改造。但督察發現,2021年以來,該市違規新增焦化產能超220萬噸,其中君正化工公司擅自投產300萬噸/年焦化項目,僅落實96萬噸產能指標,違規新增200余萬噸;同時,1030萬噸焦化產能的超低排放改造任務未按期完成,西來峰公司200萬噸/年干熄焦項目未開工,多家企業改造工程推進滯后,排放總量持續增加。
企業違法排污屢禁不止。2022年以來,烏海市焦化企業因超標排放等涉氣違法行為被處罰64次。其中,華信煤焦化公司被處罰20次,仍存在爐門破損、煙氣直排問題;鑫華凱焱城煤焦化公司被處罰10次,氮氧化物排放連續三年超總量;2024年,廣納公司焦爐和地面除塵站二氧化硫超標排放達800余小時,直接加劇區域空氣污染。
園區礦區固廢揚塵治理“全面失守”。烏海市多個露天礦山、企業廠區揚塵污染問題觸目驚心:五虎山井田南部采空區抑塵設施長期棄用,粉塵無組織擴散;萬企景華煤業、恒實能源等企業從開采、運輸到裝卸全鏈條揚塵管控缺失;鑫華凱焱城煤焦化公司等多個企業廠區內外固廢亂傾亂倒,煤粉堆積成“厚毯”,綠化帶、運輸主干道被污染;美方煤焦化、賽思普科技等企業堆棄礦渣未采取“三防”(防滲漏、防揚散、防流失)措施,塵土遍地、氣味刺鼻。
(二)淄博、德州:違法排污+任務“空轉”+監管“放水”,治理流于形式
違法排污問題“花樣翻新”:淄博市淄川區部分石灰生產企業物料堆存、運輸等環節揚塵污染嚴重,亨祿建材、贏正納米新材料等企業煙氣治理設施運行不正常,石灰窯頂部直接排放大量煙塵;德州市部分鑄造企業污染治理設施落后,陵城區卓爾科技公司熔煉、落砂工序廢氣收集處理不力,禹城市華金缸套廠澆注工序無集氣罩,煙氣無組織排放明顯。
重點任務“紙上落實”:德州市錦冠冶金公司無視2016年國家《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要求,未經審批和產能置換,違規建成2臺50噸和1臺80噸煉鋼電爐,新增煉鋼產能137萬噸/年,2022年以來違規生產粗鋼67萬余噸;德州市燃煤鍋爐淘汰任務滯后,截至督察進駐時,仍有3臺20蒸噸/小時燃煤鍋爐運行,遠超《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規定的2020年底淘汰時限。
重污染天氣應急“走過場”+機動車檢測“造假鏈”:2024—2025年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淄博、德州部分企業應急減排措施落實不到位;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更是“集體失守”:淄博華瑞檢測公司使用作弊器篡改檢測數據,2025年4月以來出具16份虛假報告(含督察期間6份);淄博福悅檢測公司淄川分公司對冒黑煙車輛“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德州臨邑恒森檢測公司對柴油貨車人為干擾煙度計,出具虛假合格報告;德州鵬鴻檢測公司同樣使用作弊器篡改數據,現場抽查發現7份假報告。
原因剖析與后續措施:責任缺位是根源,督察“亮劍”促整改
督察組指出,兩地大氣污染防治問題的核心在于思想認識不足、責任落實空轉。烏海市及相關部門對資源型城市轉型壓力視而不見,產業升級、監管執法“慢作為”;淄博、德州則存在“重發展輕環保”傾向,重點任務推進敷衍塞責,日常監管寬松軟,甚至默許企業違法排污。
目前,督察組已明確表示將進一步調查核實有關情況,督促地方立行立改,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并按要求做好后續督察“回頭看”,確保問題徹底整改到位。
大氣污染防治是重大民生工程、政治任務。此次督察通報的典型案例,再次警示各地:生態環境保護容不得“敷衍整改”“虛假應付”,唯有壓實責任、動真碰硬,才能守住藍天底線。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