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31 13:54
來源:環保部微博
這里面可能大家有一個問題,采測分離和過去有什么區別?過去是屬地監測,比如說斷面在哪個省,哪個市,就由哪個省、市自己來測,自己測完報給數據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國家利用這個數據對省進行考核。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干預,另外質控的要求也有可能不一致?,F在采測分離以后,采是第三方采樣公司,我們從全國招標了八家采樣公司專門開展采樣。那么測,選擇290家監測站開展監測。這個過程中采樣公司嚴格按照一整套技術規范要求,比如說從采樣開始,包括采樣要留痕,到哪個站采樣,首先掃碼,我們有斷面樁,你要掃碼發過來,發到網上去。第二個要采樣,采樣現場要留痕,是不是在要求的地點采的樣。第三步采樣以后,你要編碼,編碼是二維碼統一編碼,通過混樣,就是不同站點不同斷面的樣品混合在一起,最后要送到分析測站,就是監測的分析測試方,分析測試方只知道測的是密碼樣,不知道是哪來的,數據只有二維碼,測完的數據直傳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我們對采測分離工作有一整套質控要求,要全過程留痕,比如冷鏈運輸,對樣品運輸和保存溫度有嚴格的要求。另外要保證規定的時間開始監測分析,在規定的時間內要測完等等這些要求都在里面很具體。
應該說第一階段監測來看,我們總體數據質量穩定可靠,我們采測分離第一階段內部和外部質控樣品合格率均超過95%以上,這里面有空白樣,加標樣,平行樣,占總樣品的15%的比例,大家想想空白樣、加標樣,平行樣,就是看你測的準不準。但是分析測站不知道這些樣品中哪個是空白,哪個是平行,哪個是加標樣,這樣就實現了采和測分離。另外這里面有一整套的管理要求和技術上的規定,還有后臺有信息管理系統,而且采測分離監測數據從10月份開始,11月,12月到目前1月份已用于水環境的質量評價考核工作中。通過上收,應該說實現了誰考核誰監測,和大氣是一樣的,誰考核誰監測,所以這是機制重大轉變。
剛才說數據,總體來看2017年全年來看總的1940個評價考核斷面中,一到三類水質比例是67.9%,同比增加0.1個百分點,劣五類比例是8.3%,同比降低0.3個百分點??傮w來看,全國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整體呈現向好的趨勢,采測分離實施三個月以來,監測數據比去年同期相比“好水”比例有所下降,這僅僅是三個月的情況比較,總體是略有下降,更進一步的結論,我們后期還會繼續在跟進。
這項工作應該說是整個全國機制,在水環境地表水環境監測管理考核評價,避免行政干擾,進一步理清中央和地方的事權,減輕基層壓力和負擔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下一步我們剛才說了,我們要加大自動站建設,自動站建設以后四小時出一個數,現在一個月地表水才測一次,等到自動站上來,就像空氣站一樣,能實現自動報警,借助大數據分析手段,出現異常情況馬上知道,對實現水環境監測的預警工作和我們考核評價工作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謝謝。
新京報記者
新京報記者:很多人關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工作,請問環保部門是如何開展空氣質量預報工作的?會不會出現預報失準現象?怎樣進一步提高預報的準確性?
劉志全:謝謝你的提問。應該說預報的準確和精度對我們大氣污染防治,特別是對重污染應對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預報準確率高,預報提前量長,是大氣污染精準防治和重污染天氣應對的前提,只有提高預報的準確度和提前量才能精準發力、提前采取措施。應該說近幾年來大家都有體會。
《大氣十條》發布以來,我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和有關研究機構開發了國際先進水平的空氣質量數值預報系統,利用國家空氣質量實時監測網的數據、國內外主流氣象預報資料、國家空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等這些資料,每日對未來七到十天污染形勢進行分析和研判。建立了空氣質量和重污染天氣預報會商機制,對重污染天氣過程的影響范圍、持續時間、污染程度進行研判,應該說在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也是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和總結,目前預報的準確率持續在提升,區域范圍的空氣重污染過程預報準確率已接近100%,重點城市污染程度的預報準確率達到80%,為空氣重污染過程研判、防控、預警和應急響應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過去幾年,大家注意到部分城市發布紅色預警,橙色預警、黃色預警并采取應急措施,這些都是基于預報結果做出的,就是打有準備之戰,預測預報工作非常重要。目前,國家、區域和省和重點城市基本都已開展了預測預報工作,而且有一支隊伍專門預報隊伍,經過歷練,這支隊伍越來越成熟,取得非常好的成績,為大氣污染防治和重污染天氣應對發揮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部將進一步完善國家、區域、省級、城市四級預報體系建設;建立完善預報會商機制,實現國家和區域,區域和省市,以及環保氣象部門之間的會商,不斷的提高預測預報的準確性,實現三天精準預報和七天顯示預報。
一是大力推進六大區域預報中心建設。包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和東北、西北、西南、華南六大區域中心建設,目前我們正在推進并取得積極進展,已經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今年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加強這方面工作。同時,我部將建立國家和地方污染源排放清單動態更新機制,只有清單準了,預報才能準,污染源清單要動態更新。
二是健全空氣質量預報會商機制。建立健全環保氣象部門會商機制,國家和區域會商機制,區域和地方省市的會商機制,在地方也要建立相應的會商機制,提高預報的準確度。
三是加大對地方的技術支持力度,要加強對預報信息交換能力建設,進一步升級完善預報產品分發系統,將預報指導產品的分發范圍進一步擴大,現在從省,下一步擴大到所有的地級以上城市,覆蓋度更大一些。
四提升預報人員的業務能力。針對中西部地區,依靠東部地區的技術優勢,結隊開展幫扶,另外加大培訓,提高整個預報的整體素質和能力。
最后是加大科研攻關,現在還不能對未來7—14天情況做準確預報,中長期的預報能力亟待加強,還要加大攻關,繼續加強這方面研究,更好的為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技術支撐,謝謝大家。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