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31 09:27
來源:金華市環境保護局
(三)規劃期限及范圍
1、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為金華市,包括2區4市3縣,即婺城區、金東區、蘭溪市、東陽市、義烏市、永康市、浦江縣、武義縣、磐安縣,總面積10942平方公里。
2、規劃期限
達標規劃以2015年為基準年,達標期限設定為2020年。
3、目標點位
目標點位為金華市區3個國家空氣質量監測站點,詳細信息見表1。
(四)規劃目標
以改善城市空氣質量、保護人體健康為基本出發點,規劃目標定為2020年金華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質量標準二級標準限值,即PM2.5年均濃度降至35μg/m3及以下,PM10年均濃度降至70μg/m3及以下,O3日最大8小時值第90百分位濃度降至160μg/m3及以下,SO2年均濃度值低于60μg/m3、NO2年均濃度值低于40μg/m3、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濃度低于4mg/m3。
三、重點領域與主要任務
(一)優化能源結構
1、嚴格控制煤炭消耗量
嚴格限制水泥、化工、化纖、造紙、塑料等耗煤行業規模;新(改、擴)建耗煤項目原則上實現煤炭消費減量替代。至2020年,全市煤炭消費總量比2015年下降5%以上。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提高電力用煤比例,2020年全市發電和集中供熱用煤占煤炭消費總量比重達85%以上。新建項目禁止配套建設自備燃煤電站。不再新建35蒸噸/小時以下高污染燃料鍋爐。發展清潔高效煤電。實施低硫、低灰分配煤工程,強化煤炭質量控制,推進煤炭清潔化利用,2020年底前,潔凈煤使用率達到92%以上。(市發改委、市經信委牽頭,市環保局、金華電業局等參與)
制定專項方案,大力淘汰關停環保、能耗、安全等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按計劃完成省下達燃煤熱電機組淘汰任務。對于關停機組的裝機容量、煤炭消費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指標,允許進行交易或置換,可統籌安排建設等容量超低排放燃煤機組。嚴格控制燃煤機組新增裝機規模,新增用電量主要依靠區域內非化石能源發電和外送電滿足。限時完成重點輸電通道建設,在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前提下,到2020年,接受外送電量比例比2017年顯著提高。(市發改委牽頭,市經信委、市環保局、金華電業局等參與)
2018年底前,金華市區、各縣(市)應對照《高污染燃料目錄》(2017版)要求,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優化和重新劃定工作。全面排查禁燃區內高污染燃料設施,確保無死角、無盲區,限期淘汰或實施清潔能源替代。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建成區開展無煤區建設。(市發改委牽頭,市經信委、市環保局、市質監局、市財政局參與)
2018年底前,全面淘汰10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及茶水爐、經營性爐灶、儲糧烘干設備等燃煤設施;到2020年,基本淘汰35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市發改委牽頭,市經信委、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環保局、市質監局、市財政局等參與)
2020年,35蒸噸/小時及以上高污染燃料鍋爐全部完成節能改造。(市經信委牽頭,市質監局、市財政局參與)
加大對純凝機組和熱電聯產機組技術改造力度,加快供熱管網建設,充分釋放和提高供熱能力,淘汰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散煤。在不具備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條件的地區,現有多臺燃煤小鍋爐的,可按照等容量替代原則建設大容量燃煤鍋爐。2020年底前,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供熱半徑15公里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落后燃煤小熱電全部關停整合。(市發改委牽頭,市環保局、市建設局等參與)
加快工業園區集中供熱。在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發展熱電聯產,同步配套建設高效、快捷的熱力管網,確保全市熱負荷100蒸噸/小時以上的工業園區全面實現集中供熱,禁止新建除集中供熱以外的分散燃煤鍋爐。(市發改委牽頭,市經信委、市環保局等參與)
2、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按照“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原則,積極引導用能企業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到2020年,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高到35%,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高到30%。推進“西氣東輸二線”天然氣引進工程,加快天然氣管網設施、調峰儲備設施、LNG接收站、汽車加氣站建設,2020年基本實現天然氣縣縣通,全市天然氣消費量達到11億立方米。有序發展水電,優化風能、太陽能開發布局,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在具備資源條件的地方,鼓勵發展縣域生物質熱電聯產、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及生物天然氣。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納力度,基本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力爭到2020年,將金華市打造為省內一流的清潔、高效和服務規范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基地。(市發改委牽頭,市財政局、市經信委、市建設局等參與)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強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消費強度雙控。大力開發、推廣節能高效技術和產品,實現重點用能行業、設備節能標準全覆蓋。因地制宜提高建筑節能標準,加大綠色建筑推廣力度,引導有條件地區和城市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進一步健全能源計量體系,持續推進供熱計量改革,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鼓勵開展農村住房節能改造。(市發改委、市建設局、市質監局牽頭,市經信委等參與)
(二)調整產業結構與布局
1、嚴格產業準入
加強環境準入。完成全市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環境準入清單編制工作,明確禁止和限制發展的行業、生產工藝和產業目錄。修訂完善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型行業準入條件。積極推行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新、改、擴建鋼鐵、石化、化工、焦化、建材、有色等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應滿足區域、規劃環評要求。(市環保局牽頭,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國土資源局等參與)
加強建設項目重點污染物總量準入,實施SO2、NOx、VOCs倍量削減替代制度。城市建成區內禁止新建以生物質為燃料的鍋爐,城市建成區以外,以壓縮成型生物質為燃料的新(改)建鍋爐廢氣達到天然氣鍋爐排限值要求。實行嚴格的能評和環評審查,新建高耗能項目單位產品(產值)能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用能設備達到一級能效標準。(市環保局牽頭,市發改委參與)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