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7-16 10:26
來源:環保圈
4.3 廢氣收集與排放
4.3.1 產生大氣污染物的生產工藝和裝置需設立局部或整體氣體收集系統和凈化處理裝置,達標排放。
4.3.2所有排氣筒高度應不低于 15 m。排氣筒周圍半徑 200 m 范圍內有建筑物時,排氣筒高度還應高出最高建筑物 3 m 以上。
5 大氣污染物監測要求
5.1對企業排放廢氣的采樣應根據監測污染物的種類,在規定的污染物排放監控位置進行,有廢氣處理設施的,應在該設施后監控。在污染物排放監控位置需設置永久性排污口標志。
5.2新建企業和現有企業安裝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控設備的要求,按有關法律法規和《污染源自動監 控管理辦法》的規定執行。在環保設施檢修、余熱鍋爐等特種設備檢修及強制性檢驗等非正常生產運行情況下,應參照 HJ 856 的有關規定向生態環境部門報告,并確保全年排放總量符合排污許可證許可的總量控制要求。
5.3對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監測的頻次、采樣時間等要求,按國家有關污染源監測技術規范的規定執行。
5.4排氣筒中大氣污染物的監測采樣按GB/T 16157、HJ/T 397 或HJ 75 的規定執行;大氣污染物無組織排放的監測按HJ/T 55 的規定執行。
5.5企業應按照有關法律和《環境監測管理辦法》的規定,對排污狀況進行監測,并保存原始監測記錄。
5.6對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的測定采用表3所列的方法標準。本標準實施后國家發布新的污染物監測方法標準,同樣適用于本標準相應污染物的測定。
6 實施與監督
6.1本標準由縣級以上生態環境部門負責監督實施。
6.2在任何情況下,企業均應遵守本標準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采取必要措施保證污染防治設施正常運行。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在對企業進行監督性檢查時,可以現場即時采樣或監測的結果,作為判定 排污行為是否符合排放標準以及實施相關環境保護管理措施的依據。
標準解讀
一、問:廣東省《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答:一是現行《平板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6453-2011)已發布實施了8年,隨著玻璃行業污染防治技術的不斷進步,其排放控制要求明顯偏松。二是目前我省大氣污染防治任務艱巨,迫切需要收嚴相關標準以進一步削減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
二、問:廣東省《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的依據是什么?
答: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六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于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二是《廣東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要求,嚴格準入標準,逐步收嚴重點行業、重點污染物排放標準。
三、問:新發布的《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主要內容有哪些?
答:新標準由適用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大氣污染物監測要求、實施與監督等6個部分組成。
目前,平板及電子玻璃企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執行《平板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6453-2011)、《電子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9495-2013)。新標準對照上述現行國家標準,對顆粒物、二氧化硫與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限值作了合理適當的收嚴。
四、問:新發布的《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執行的范圍、時限有何規定?
答:新標準在全省域范圍執行,適用于平板、電子玻璃企業大氣污染物中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指標控制。具體執行時間規定如下:一是現有企業自2020年1月1日起執行表1規定的排放限值;二是新建企業自新標準實施之日起執行表1規定的排放限值。
五、問:新發布的《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關于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規定的技術經濟可行性如何?
答:按照地方標準嚴于國家標準的一般原則,新標準規定的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3項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分別為30mg/m3、280mg/m3和550mg/m3。現有玻璃企業目前多采用靜電除塵+SCR脫硝+半干法脫硫+袋式除塵、靜電除塵+SCR脫硝+濕法脫硫+濕式電除塵、干法脫硫+復合陶瓷濾筒除塵脫硝一體化技術等煙氣治理技術工藝路線,在現有治理設施的基礎上通過適當技術改造、進一步優化工藝參數等措施,可達到新標準規定的排放控制要求。根據我省目前玻璃企業所采用的煙氣處理技術工藝實際情況,增加的提標改造及綜合運行成本可控。綜上所述,執行新標準排放限值在技術與經濟上都是可行的。
六、問:新舊標準如何進行有效銜接?
答:在新標準實施之日前,平板玻璃和電子玻璃企業繼續執行GB 26453-2011、GB 29495-2013。
考慮到現有企業的提標改造需要一定的時間,相關玻璃企業應盡快開展煙氣治理設施的技術升級改造和運行技術參數優化等工作,確保在規定的期限內達到新標準的污染控制要求。在標準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生態環境廳反映。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