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1 13:36
來源:亞洲清潔空氣中心
10月26日下午,亞洲清潔空氣中心在北京舉辦“2023中國藍天觀察論壇”。論壇現場發布《大氣中國2023: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以下簡稱《報告》),圍繞“新形勢·高標準·強攻堅”的主題,邀請權威專家、主流媒體等交流探討,共同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獻計獻策。會議采取線下+線上直播的形式,在線參與人次超過65萬。
《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六項常規污染物年評價濃度的均值都能達到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要求;全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為0.9%,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但同時我們也關注到,在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方面,動力和壓力并存。重點區域PM2.5改善情況不佳,全國臭氧污染濃度上升。而今年上半年,全國PM2.5平均濃度同比上升6.2%。”亞洲清潔空氣中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付璐在致辭中表示,后疫情時代,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需求,疊加實現“雙碳”目標的鄭重承諾,一系列新形勢對大氣治理工作提出更高標準、更嚴考驗。
大氣污染老問題與新挑戰并存
《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空氣質量改善呈現多個亮點,其中有三個“首次”值得關注,即PM2.5年均濃度均值為29μg/m3,首次降低到 30μg/m3以內;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首次降低到1% 以內;NO2首次實現 100%城市達標。
另據《報告》對168個重點城市的研究,以空氣質量改善情況、政策措施兩個指標為主,評價結果由好到差依次排序為好、較好、一般、差、極差,絕大多數城市綜合評分為“好”或“較好”,僅有三個城市進入“一般”級別。
“但仍有老問題與新挑戰并存。”在發言中,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空氣質量項目主任張偉豪話鋒一轉。“《報告》從2015年發布第一期起便持續關注臭氧問題,2013至2022年間,全國整體臭氧年評價濃度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2022年,超過七成城市臭氧濃度升高,達標城市同比減少42個,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地區和汾渭平原的整體濃度全部升高。全國整體臭氧濃度再度反彈,這一傳統老問題依然較為嚴峻。”
此外,三大重點區域PM2.5改善情況不佳。張偉豪坦言,除長三角地區同比持平外,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汾渭平原均出現同比升高,PM2.5年均濃度分別升至44μg/m3與46μg/m3,增幅分別為2.3%和9.5%。“三個重點區域整體PM2.5年均濃度都未改善的情況,這是首次發生,可以說是一個新挑戰。”
“PM2.5和臭氧是未來治理工作的兩大難點,其中PM2.5仍然是主導空氣污染健康影響的關鍵因素。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于2021年更新了《全球空氣質量指南》,全球尚沒有國家能夠全面達到新的PM2.5年均濃度指導值5μg/m3。”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稱。
三大結構調整均有提升的空間
“利用傳統空氣治理手段的減排效果逐漸收窄,下一步出路在哪兒?減排才是硬道理。”賀克斌院士進一步剖析問題背后的成因。
賀克斌院士表示,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是實現氣候目標和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的關鍵。“如果只有減污、沒有‘雙碳’的加持,到2030年后 PM2.5濃度降低幅度會越來越少。降碳逐漸發力,帶動能源、產業、運輸結構調整到位,污染物排放量才能夠大幅度降低。這樣一來,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更顯得至關重要。”
圍繞三大結構調整,《報告》在肯定效果的同時也指出其中不足。在能源結構方面,盡管去年可再生能源裝機首次超過煤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卻仍需加強;新能源配儲調存在成本難以消化、分散方式難發揮有效作用、配置合理性及規模缺乏科學論證等問題;煤電靈活性改造面臨高成本挑戰,2022年項目核準量出現明顯反彈。
在產業結構方面,粗鋼和水泥實現產量“雙下降”,但二者產量仍處于高位,且鋼鐵和水泥行業仍然產能過剩,疊加其高碳化的燃料結構給兩個行業的低碳轉型帶來挑戰。
在交通結構方面,多式聯運的發展仍需在提升承載能力和銜接水平方面進一步提升。例如在“一單制”“一箱制”發展中,信息數據共享不充分、制度規則銜接程度不足、保障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亟待解決。
空氣質量標準本身仍有待加嚴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與會者還關注到空氣質量標準的問題。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薛濤表示,我國已成為治理大氣污染速度最快的國家,僅考慮PM2.5降低,“大氣十條”預計增加預期壽命2.1個月、“藍天保衛戰”增加3.7個月;綜合PM2.5和O3,“大氣十條”預計增加預期壽命1.9個月、“藍天保衛戰”增加3.9個月。此外,“大氣十條”實施帶來的家庭醫療支出相當于GDP的1%, 大氣治理抵消5年衰老的抑郁風險,并改善了肺功能、代謝功能軀體功能等多項生理指標。
“PM2.5長期暴露是空氣污染疾病負擔的主因,NO2等其他污染物也不容忽視。”薛濤表示,在已有改善的基礎上,2021版WHO指南修訂提出了新挑戰。若能達到更高標準的空氣質量水平,預期壽命可延長1.4年,并持續降低死亡風險。“對此,要求我們在治理空氣污染改善健康的事情上持之以恒,要把更多希望和預期收益放在未來。”
《報告》提出,當前,我國PM2.5濃度仍處于高位,O3濃度呈現波動上升態勢。去年PM2.5達標城市數量雖持續增長,全國整體PM2.5年均濃度與發達國家和WHO指導值仍有倍數的差距。“藍天保衛戰”進入持久攻堅階段,不乏有城市放松目標、放緩進度,需要設置更嚴格的空氣質量管理目標,對城市空氣質量改善發揮強有力的引領和約束作用。對此,《報告》呼吁“盡快基于本土空氣污染健康效應和基準研究,借鑒國際已有研究、指南和方法,適時啟動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強化以達標為核心的城市空氣質量管理體系,基于健康風險管控制定精細化管控策略。建議政府主管部門在‘十四五’期間開展中國空氣污染健康效應綜述、基準研究和標準修訂方法體系搭建工作,啟動標準修訂提案,考慮加嚴PM2.5限值并增設O3高峰季濃度指標。”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