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9 13:19
來源:生態環境部
(六)創建一批大氣治理標桿企業
積極創建大氣治理標桿企業。各地以鋼鐵、建材、有色、石化、 化工、鑄造、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為重點,按照“建設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則,分行業分類別建立績效提升企業名 單,著力培育一批績效水平高、行業帶動強的企業,推動環保水平整體提升。新建企業原則上對照行業標桿水平建設;推動基礎較好、 治理水平較高的企業補齊短板、提高運行管理水平,全面達到環保績效 A 級、引領性企業要求;支持鼓勵績效評級較低的企業,對標先進、夯實基礎,加大改造力度,不斷提升環保績效水平。中央企業、國企及行業龍頭企業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切實發揮模范帶頭 和引領示范作用,加大資金投入,強化運行管理,率先創建一批行 業標桿企業。
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充分發揮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措施的引導作用,在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績效水平高的企業可以不采取或少采取應急減排措施,績效水平低的企業則須加大減排力度,鼓勵“先進”,鞭策“后進”,促進行業整體轉型升級。切實 突出正向激勵,對環保績效 A 級和引領性企業實行自主減排,對納入正面清單的標桿企業,監督執法做到“無事不擾”。完善績效等 級動態調整機制,對滿足條件的企業支持提升績效等級,對有違法 違規問題的企業按照相關規定下調績效等級,引導企業依法依規生 產經營、提質升級。
三、保障措施
(七)加強監測監控能力建設
加強大氣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按照《關于印發〈“十四五”全 — 17 — 國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控制監測網絡能力建設方案〉的通知》要求,持續推進環境空氣 PM2.5組分、VOCs 監測站點及路邊交通、工業園區、 產業集群、港口碼頭等環境空氣監測站點建設,并與各級生態環境 部門聯網。未建設本地 PM2.5 組分自動監測站點的城市,應盡快建設 并在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投入運行,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實時聯網。完善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加快推進鄉鎮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 建設,基本實現污染較重鄉鎮全覆蓋,并與國家、省、市三級聯網。加強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日常運維和質量管理,開展區縣、鄉鎮 站點監測數據質量抽查,充分運用各類站點監測數據進行綜合研判, 快速識別污染高值區域等,為精準施策提供依據。強化空氣質量預 報體系,提高預報準確率。
提升污染源監測監控能力。大氣環境重點排污單位依法安裝自動監測設備,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并按規范要求穩定運行。鼓勵企業安裝工況監控、用能用電監控、視頻監控等設備。各市、縣根據 大氣環境管理和執法監管需求,加快配備紅外熱成像氣體泄漏檢測儀、手持式氫火焰離子檢測儀、手持式光離子化檢測儀、便攜式紫 外煙氣分析儀、便攜式煙塵分析儀、便攜式氨氣分析儀、便攜式不 透光煙度計、林格曼煙度儀、便攜式油品和尿素檢測儀、油氣回收 三項檢測儀、OBD 診斷儀等裝備。
提高自行監測和執法監測數據質量。2024 年 3 月底前,對排污 單位自行監測和社會化監測機構承擔的執法監測開展部門聯合監督 抽查,加強對監測點位設置、儀器設備功能參數、原始監測記錄、 自行監測信息公開的檢查力度,推動委托單位保存原始監測記錄, 更換性能不滿足標準規范要求的自動監測儀器設備。強化手工監測 報告和過程數據的平臺化管理,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依法公開一批人為干預、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機構、單位和人員名單。
(八)加大監督執法和幫扶力度
強化日常監管執法。各地聚焦秋冬季攻堅重點任務,整合大氣環境管理、監測、執法等力量組建專門隊伍,精準開展監督執法, 切實傳導壓力,提高監管效能;對于企業污染防治短板弱項以及共性問題,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助企紓困解難。對于可立行立 改的輕微違法行為,給予企業適度的容錯改正空間,實施審慎包容 執法,保障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對于偷排偷放、超標排放、自行監 測數據弄虛作假、不正常運行治理設施等突出環境問題及后果嚴重、 屢查屢犯的,要依法嚴厲查處,公開曝光,形成有力威懾。在涉 VOCs 產品質量、煤炭質量、揚塵管控等領域,實施多部門聯合執法,加 強信息共享,形成執法合力。
精準高效做好監督幫扶工作。生態環境部深化“線上+線下”兩 個戰場工作模式,完善上下聯動、同向發力的工作機制,優化部、 省、市三級聯動措施,實行“識別線索、排查整改、調度督辦、抽 查復核”閉環管理工作流程,逐級壓實工作責任,協同高效推動攻 堅任務落實。積極發揮衛星遙感、自動監控、用能用電監控等遠程 識別技術手段優勢,精準識別高值區、冒泡區內企業或在線數據異常等線索,按輪次推送至相應地市現場檢查組。針對重點企業治理、 自行監測、散煤治理等不同問題,安排差異化監督幫扶任務。啟動 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后,現場監督幫扶工作組全面轉入重污染天氣 響應監督檢查,全力排查應急減排措施執行情況,以及地方政府和 相關部門重污染天氣應對責任落實情況。對監督幫扶中發現的問題 實行跟蹤管理,對現場檢查應付、問題排查不實、整改落實不力的 城市加大現場抽查復核力度,確保問題排查到位,整改落地見效。
(九)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落實好財政政策。多渠道募集資金支持大氣污染防治,優化投 入結構,強化“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大氣治理標桿企業創建等 項目資金支持,發揮資金最大效益。完善清潔取暖長效機制,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清潔取暖補貼政策,區別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差異化精準施策,重點向農村低收入群體傾斜,補貼應及 時發放到位。
完善能源價格政策。建立健全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合 理制定終端銷售價格,減少供氣配氣層級,保障燃氣安全穩定供應。落實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優化采暖用電銷售側峰谷分時時段劃分,鼓勵進一步擴大采暖期谷段用電電價下浮比例。強化價格政策與產 業、環保政策的協同,完善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政策。
積極發揮信貸融資引導作用。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金融 機構發行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用于大氣污染治理。加大傳統產業升 級、工業污染治理、鐵路專用線建設等領域信貸融資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鐵路和多式聯運企業金融服務的支持力度,積極 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投資建設鐵路專用線。各地要積極謀 劃一批適宜金融支持的大氣污染防治項目,申請納入生態環保金融 支持項目儲備庫,爭取金融資金支持。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